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每天8點準時去辦公樓|87歲殲8設計師顧誦芬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3.25W

87歲殲8設計師顧誦芬:每天8點準時去辦公樓

北京市朝陽區北苑2號院有一棟二層辦公樓,是中航工業科技委的所在地。耄耋之年的顧誦芬(上圖。新華社記者李鑫攝)每天8點準時出現在這裏,幹了一輩子航空工業,他的熱情絲毫未減。

顧誦芬,生於1930年,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歷任瀋陽飛機設計所副總設計師、副所長、所長兼總設計師,瀋陽飛機制造公司總設計師,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顧誦芬是我國飛機空氣動力學的主要開拓者,曾任殲8飛機副總設計師、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時間倒回1937年7月28日,日軍轟炸二十九軍營地,家住在附近的顧誦芬目睹轟炸機從頭頂飛過,至今仍記憶深刻:“火光和濃煙彷彿近在咫尺,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人們驚慌失措……”

“國家不強起來,沒法生存。”從那一刻起,顧誦芬就立志投身航空事業。

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是自行車跑出來的

1951年8月,顧誦芬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畢業,來到剛組建的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5年後,航空工業局在瀋陽建立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當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設計室團隊平均年齡僅22歲,大學畢業生佔比不到30%,在負責人徐舜壽、黃志千的支持下,顧誦芬承擔起了這架飛機氣動佈局設計的任務。

只在大學裏聽過一些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的顧誦芬,不得不回到北京查閱資料,從頭開始學習。“當時北航還在建校時期,圖書館白天學生都在用,我只能晚上騎借來的自行車去。”顧誦芬回憶。爲了儘可能準確,他甚至需要用硫酸紙把圖描下來,自己動手“影印”。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顧誦芬把當時所能蒐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彙總,最終形成了可以進行氣動力設計計算的一套方法,圓滿完成了翼型、翼身組合型式選擇與計算、進氣道參數確定和總體設計所需數據的計算,利用當時僅有的、從沒有在工程實際中應用過的風洞,邊摸索,邊試驗,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在瀋陽首飛成功。“指揮台升起綠色的信號彈,既是對殲教1放飛的信號,是對我們這支航空設計隊伍成績初次考覈的信號,也是祖國航空設計事業起跑的信號。”顧誦芬說。此後,顧誦芬又成功完成初教1(後改爲初教6)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任務,創立了我國自主的氣動力設計方法。

殲8飛機的振動問題是在空中解決的

1964年10月,殲8飛機開始研製,顧誦芬堅定認爲自行設計十分必要。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選用什麼樣的雷達?方向穩定性、縱向穩定性問題怎麼解決?顧誦芬帶領團隊一個個攻克設計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在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中,他寫道,“飛機設計是一個反覆迭代、逐次逼近的過程”,“在每個研製階段中,設計工作都要通過反覆磋商,協調各種矛盾,才能達到設計要求。”經過努力,1965年7月5日,殲8飛機成功實現首飛。

首飛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殲8在跨聲速時出現了強烈的振動,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大膽提出通過觀察貼在機尾罩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弄清楚機身後側的氣流在哪裏分離。“沒有帶望遠鏡頭的照相機,連毛線都是憑票供應的,我們想了辦法,找票買毛線。”顧誦芬回憶道。

當時近50歲、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決定瞞着家裏,乘坐殲教6飛機到空中跟隨殲8,觀察並拍攝飛行的流線譜。爲了觀察清楚,在兩機編隊飛行時,要求殲教6保持兩機距離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這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都是一種冒險。顧誦芬把擾動情況詳細記錄下來,飛行後又認真檢查毛線條的受損情況,最終提出對機尾罩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更改,徹底消除了問題。

1985年11月,殲8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名單上,顧誦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後來,顧誦芬又主持了殲8Ⅱ的設計工作,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爲國家發展大飛機的決策提供建議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師昌緒、顧誦芬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和中國工程院機械運載學部成立了以院士爲主,吸收行業內外專家的我國大型運輸機發展戰略諮詢課題組。顧誦芬不顧年事已高,親自走訪空軍,赴上海、西安兩地調研。

2002年6月,一份題爲《我國民機產業的發展思路》諮詢課題報告完成了。2007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批准大型飛機研製重大科技專項立項,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國家決策中吸收了顧誦芬建議的核心內容。

在顧誦芬的指導下,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完成了國家重大項目ARJ21飛機的多項重大技術決策。他帶領專家組對研製工作及設計方案進行了評估,提出了重要的諮詢建議。

離開科研設計一線崗位後,顧誦芬仍然對航空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跟蹤研究,“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推薦給有關的同志,有時也翻譯一些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1999年以來,顧誦芬開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飛機、轟炸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無人機、教練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外貿機,形成了數十份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在他的建議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發展戰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爲長遠規劃提供了技術支撐。

“首先要想着國家”——他的初心簡單而質樸;“走新路、不空想、多看書”——他的“訣竅”也不高深;顧誦芬用行動詮釋了“航空報國”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