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漫談北通州與海運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宗春啓

漫談北通州與海運

北京電視臺要拍攝一部紀錄片《北通州》,通州就通州,爲何冠以一個“北”字?因爲江蘇還有個南通州。

說起來,南通州在前,出現在五代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年),由靜海軍改置;北通州則置於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正是由於北通州的出現,江蘇的通州才被稱爲“南通州”的。

元朝建都於燕地後,北通州的重要性隨之上升。因爲元大都離江南極遠,“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於江南”。通俗地說,就是元大都那麼多官員、百姓,吃的穿的用的,全都要從江南經運河運過來。爲此元朝在前代的基礎上,大規模地疏浚運河,又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春至翌年之秋,動用軍人、工匠、囚徒兩萬多人,歷時一年半,開挖出一條由通州至積水潭的通惠河。自此之後,滿載糧食和絲綢的船隻便可從江南一直駛進大都城了。

元朝在利用運河運輸的同時,也在嘗試發展海運。

提議海運的,是丞相伯顏。至元十三年,他率軍滅掉南宋後,曾命朱清和張瑄押送宋朝的檔案圖籍,由海道運往大都城。他想,如果讓這兩人走海路運糧食,應該也行。至元十九年,他請命於朝廷,獲得批准,便指示羅璧等人建造海船。

羅璧(1244-1309),鎮江人,至元十九年以明威將軍鎮上海。他接到伯顏丞相之命,監造平底海船六十艘。第二年,他和朱清、張瑄押送第一支船隊首航成功,被賜予金虎符,晉封爲懷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兼管海道運糧。(據《元史·羅璧傳》)

首航的航線應該是朱清、張瑄提供的,因爲這條航線兩人六年前就曾走過一次。

朱清(1236-1302),崇明人;張瑄(?-1302),嘉定人。二人初爲私鹽販,後爲海盜,被南宋官方追捕,後降於元軍。至元二十二年,朱清封爲萬戶,主管海道運糧,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張瑄爲千戶,官至江南行省左丞。

到至元二十八年,整個海運“止令清、瑄二人掌之”,真是位高權重了。兩人因聚斂了大量財富,也招來禍殃,被告有逆謀。大德六年,朱清自殺,張瑄及其子文虎被處死。八年後兩人被平反——這是後話。

海運的航線調整了兩次。最初的航線是從劉家港入海,經南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長灘入洋,然後沿海岸線北上。這條線要繞一個山東半島,“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山東)成山”,從上海到楊村碼頭,計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一個單程要走好幾十天。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人提出改換航線,以便少走些彎路。於是次年,千戶殷明略又開闢了一條新航線:由江蘇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向東,入黑水大洋,直奔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至登州沙門島,於萊州大洋入界河(海河)。這條航線顯然近多了,順風時十餘天便可抵達大都。

海運的效率雖倍於河運,但風險也大,“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米者”。(《元史·食貨志》)從至元二十年始,最初每年運糧四萬六千五十石,至者四萬二千一百七十二石。也就是說,途中損失三千多石。這還不是損失最多的。至元二十一年,運糧二十九萬五百石,至者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一十石——一年損失將近一萬五千石!儘管如此,“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元史·食貨志》),就是說,雖然損失慘重,還是比河運合算。所以,至元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專掌海運”,“是年遂罷東平河運糧”。到元朝末期,元大都的經濟生活幾乎完全依賴海運。

無論河運還是海運,都須至北通州的張家灣。張家灣之得名就是因爲張瑄。說羅璧、朱清、張瑄,是出色的航海家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因而他們也是值得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