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行遊細吹亭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行遊細吹亭

元宵夜的細吹亭

前些天因博物館的民俗廳布展,需陳列一座細吹亭,於是走訪了幾位老人。

和細吹亭緣分不淺。20世紀80年代初,父親由城西調入城關,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恢復細吹亭。記得開始一兩年做的,是紙竹扎的亭子。後來搞美術的文化站長林伯設計了新稿,父親募來錢款,做了漆金雕花的木頭亭子,配上當年罕見的有機玻璃宮燈,煞是好看。當時做好,未到元宵,這宮燈先是掛在我家中。在牀架的兩邊,一邊紅一邊綠,點上燈,引得院裏院外的人爭相觀賞。

細吹亭是臨海正月十四元宵夜裏一道別致的風景。

說到元宵,不少人都會疑惑,元宵不是十五嗎,咋弄到十四?沒錯,臨海的元宵就在正月十四,而中秋卻在八月十六。對臺州歷史深有研究的盧如平先生對此曾詳細考證,他說正月十四過元宵的來歷有28種說法,最可信服的應是築城犒軍說:臨海古城始鑿於晉,唐武德年間“以臨海縣置台州”後,擴建城牆。築城大約正值冬春時節,而臨海的正月往往又是最爲陰寒徹骨的時候,築城軍匠不堪其凍。百姓見此,紛紛拿出家儲的菜飯犒勞軍匠。主持築城的官員急於開工,收到各家拼湊來的食物後,想了辦法,將菜肉切丁,和米粉等一起烹煮,名爲糟羹。大家提前一天喝糟羹、過元宵,趕工築城。後來爲了紀念,便以正月十四爲元宵夜,吃糟羹鬧花燈也就成了這裏的節日習俗了。

細吹亭是個亭子,但卻可以擡着走。這很像其他地方的擡閣,不同的是,擡閣裏或者有人,表演的是戲曲故事,細吹亭裏沒人,演奏的是江南絲竹;擡閣往往是白天,或者熱鬧的時節上街,而細吹亭則是到了更深夜靜時分才出遊。透過細吹亭這個名字,一般人大約可以想象出這亭子帶着江南人的那種雅緻。那天我特意拜訪了老人郭今朝,他對臨海民俗非常瞭解,92歲的他耳聰目明,得知我是來了解細吹亭的,他笑了笑說,從前細吹亭很典雅,很古樸,四角、八角都有,製作也非常精巧。做得好的大約是紅木色的質地,雕有夔龍鳳鳥紋飾,亭角張掛燈籠。亭身每面繪梅蘭竹菊或青綠、淺絳山水,配以楹聯,亭上覆錦緞霞帔,顏色是素雅的。

正月十四那夜,吃過糟羹,鬧過元宵,古城裏街頭巷尾都安靜下來後,家家戶戶關了門將要就寢。這時就有清雅的樂聲開始奏起,是江南絲竹的樂聲,很悠揚,遠遠地飄過來,像是沿着長長的石板街,或是在里弄街角拐過幾個彎,幽幽地瀰漫過來。慢慢地近了,近了又遠了。這繁鬧之後靜宵中的絲竹聲,如果能比喻,倒有些像流過的雲,拂過的絲,可以把大家的心情熨得妥妥帖帖。於是就知道,這是細吹亭在城中行遊了。有些人睡不着,又會“吱呀”地打開門,聽着樂聲,看着這張燈結綵的八擡的亭子打門前經過。晚睡的大孩子也有跟着細吹亭的隊伍,一路遠遠地跟去。郭老先生年輕時即好風雅,知細吹亭將遊,便拾步登上城中的巾山,坐到竹前松下,遙聞着山腳飄來的絲竹聲,看城中明滅的燈火。這種感覺,大概與“此曲只應天上有”或“如聽仙樂耳暫明”有些近似了。

細吹亭是臨海古城所獨有的,據傳最早爲清嘉慶年間劉夢奎、於恭宗所創,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道光年間張曉山組織“昭德社”從事細吹亭製作。後來,還有成文社、近聖社等民間集社也從事細吹亭活動,競相爲民衆獻藝。

到現在,元宵夜行遊的細吹亭還在,可城市大了,都住得遠了,那深宵中的絲竹之聲就難得聽到。偶爾聽到,便覺得親切,容易引發那些關於風雅的記憶。

(作者:陳引奭,系臨海市博物館館長)(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蔣新軍 郭迅 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