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影視 > 華語電影

《驢得水》影評 演繹的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欄目: 華語電影 / 發佈於: / 人氣:1.94W

《驢得水》影評,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有一句著名臺詞:“生而爲人,我很抱歉。”如果太宰治對“生而爲人”沒有那麼強大的怨恨、愧疚、厭惡,也不會一次又一次地選擇自殺,經五次而未遂。最終,他帶着最後一部作品《人間失格》,與情人牽手離開了世界。或許我們能夠想象到他脣邊揚起滿足與幸福的微笑,既然他無法決定自己如何爲“人”,就只有選擇離開凡間這條路。

 

相較於煎熬的太宰治,影片《驢得水》中的知識分子完全有更多的選擇,放下欺騙,就是另一種生活。但他們仍抱着僥倖,貪婪的人啊,這種幻境一旦被打破,在權力與武力的威逼下,惜身的他們最終會選擇做一條依偎主人的狗,震動般在地上一遍遍地敲響頭顱,等待那塊扔向他們的骨頭。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團隊的建立就埋下了“烏托邦”的種子,只不過等待教育部特派員來打破而已。

可誰曾想到,特派員也同他們一樣,在欺騙與謊言中越陷越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清晰地映在眼前,而弱者相欺的悲劇一再上演。

而電影中每一個經歷了掙扎到妥協的人,都在低級地演繹“生而爲人,我很抱歉”的無奈。荒誕、誇張的故事背後,是對人性之惡的深深鞭笞。但我們能夠看到,戲裏,校長以教育者和領導者的身份一直重複着“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臺詞。其實,電影想要表達的恐怕不是對“性善”還是“性惡”的討論,而是一羣“性本善”的人,爲什麼逐漸地披上了惡的外衣,還覺得很無奈、很無辜?

《驢得水》影評 演繹的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誘惑這幾位知識分子墮落變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想這應該是電影最有力的發問。“做好人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人。”是啊,環境在變,各種誘因累計,難免會引發人性大改變。但終究還是變化中的某些因子觸動到了人性至柔的一面,激活了惡,人不過是向內心的邪念妥協了,終究敗給了自己。

或許有人會記得,當《驢得水》以話劇的身份首次公演時,海報上有這樣一行字,“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我們熟知毛主席“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但給知識分子貼上這樣一個標籤,我還是很驚訝。

或許,這並不是電影想直接表達的,而是大多數觀衆看完後的心理反應。然而我們必須思考,他們算知識分子嗎?什麼是知識分子?

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曾以滿腔鄙夷的口吻提供了一個定義,即“一個人用比必要的詞語更多的詞語,說出比他知道的東西更多的東西”。而瓦爾特·本雅明以一種更奇特的定義說到,“眼鏡在鼻子上,秋天在心中”。一個是對賣弄的嫌惡,一個着眼於情調的老套,說到底也不過是因個人喜好的偏見。

但英國學者C.P.斯諾將知識分子概括成“天生的勒代特”倒有幾分神似。勒代特是指19世紀初用搗毀機器等手段反對企業主的工人運動參加者,一種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使命並決意與資本主義制度爲敵的人。

我國則直接以一種籠統的身份,歸類爲“大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如果陳寅恪、錢學森等人可以算“大知識分子”,那隨便哪個中學老師、公司會計、博客寫手、微信公衆號的發佈者都可以算成“小知識分子”。

這樣一來,針對知識分子的討論將失去意義,因爲,一個兼容中學老師與陳寅恪的定義,已經無限趨近人類整體的定義了。所以,以“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的吶喊,顯然是棒子打歪了,淪爲當空的一聲噓嘆。

但電影中的四位主人公,又是導演心中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做大事不拘小節”,富有抱負卻性格軟弱、容易妥協的校長;鋒芒畢露、罵罵咧咧,充滿反叛精神的“憤青”周鐵男;精明、務實、小心謹慎的裴魁山;渴望自由、不受拘束、以實用主義爲信條且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張一曼。

《驢得水》影評 演繹的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第2張

每個人都似乎是一個單獨的角色,卻又與集體捆綁在一起,其實是貌合神離。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無不例外地一一倒戈,最終走向了共同的墮落結局

而這其中,最讓人悲慼的莫過於唯一的女教師張一曼。對於這個角色,恐怕沒有比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中的苦菜花更貼切了。內心單純善良、自由樂觀,卻給人以輕浮、浪蕩、風騷的印象,不願傷害別人,更不願被別人約束。其實她骨子裏比那些成天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更能夠堅持道德底線,或者說,她比其他人活得更真實。

或許是國內很少有這種揭示人性的作品,所以給我的感覺是大膽,看完後一種火辣辣的羞恥,因爲自己或許也做不到。而這離我們並不遠,就在身邊。或許在豔陽底下,或許在某個陽光照不到的角落,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依然苟且存在。

或許,在反腐敗雷厲風行的當下,應該多一些這樣的作品。只有把醜陋和腐朽亮出來,社會環境才能變得更好。其實日本有很多這樣的作品,如攝影大師荒木經緯的《迷色》,“性狂藝術家”佐伯俊男的《佐伯俊男畫集》,還有日本異派漫畫家丸尾末廣,尤其是丸尾末廣在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少女椿》中用性、權力、謊言等,把人類最不堪、最底層的一面赤裸裸地挖掘出來,以一種極端誇張與尖銳的方式攻擊讀者。

其實大部分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主題與內容,畢竟與可愛美滿、熱血勵志的世界相去太遠,也因此他的作品永遠無法成爲檯面上被鼓勵的主流。其實撕破社會虛假的一面,將社會底層的腐敗墮落、與人類的殘忍和獸性展現出來,不正是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嗎?而過度的掩蓋只會讓“惡”慢慢的蠶食掉“善”。

從另一角度來看,《驢得水》就是一部僞裝成喜劇的作品。如果讓我對這部電影作個概括,或許我會這樣寫道:“每個人都在輸出自己對生活的看法,也被生活無情地教育,每個人表達的看似都是完全獨立的東西,卻與生活的環境、人與人的關係息息相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也被生活所塑造,當我們不再過分幻想,迴歸到現實,便多了幾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