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難忘那一晚的暖心燈|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李力可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李力可:難忘那一晚的暖心燈

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李力可在九寨溝景區遊客中心採訪。

編者按 8月8日21時19分,當7.0級地震打破九寨溝的寧靜之時,無論是中央媒體、地方媒體,還是行業媒體,第一時間採取行動,或奔赴一線,或聯繫一線,自覺擔負起社會責任,依託各媒體屬性,發揮紐帶和橋樑作用,讓廣大受衆獲取更多、更專業的一線信息,用積極的態度詮釋着媒體的責任。同時,在這危急時刻,記者們深入災區採集到的信息鼓舞着人心,撫慰着心靈。爲此,《傳媒週刊》邀請新華社、《解放軍報》、《四川日報》、《快遞》雜誌社等參與此次地震報道的記者,爲我們講述他們當時現場的所見所聞。

8月8日晚9:19,我當時正在位於成都的家中整理白天的採訪素材,突然,整個房間開始劇烈搖晃起來,整個過程持續了約30秒。經歷過“5·12”汶川地震的我立刻反應有大地震發生!

聞訊而動集結出發

安裝地震速報應用是每個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的職業習慣。我雖然只有一年的工作經歷,但也已有近乎本能的反應,不久,手機上的地震速報應用便報出了地震的位置:震中正好位於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景區旁。

正值暑假,九寨溝正是旅遊旺季,每天都有數萬遊客到九寨溝景區遊覽,他們的安全正懸於一線,我的心一下就揪了起來。而身在有“新聞敢死隊”之稱的新華社四川分社,我立刻意識到,這將是蘆山地震後,四川分社迎來的又一場惡仗。不需分社領導發出號令,我和其他記者便已經在向分社集結的路上,並一路從各個途徑收集地震相關消息。

到達分社後,帶上應急揹包和海事衛星等裝備,帶着第一次地震救援報道的緊張和對前方受災狀況的擔心,我作爲第一批7名記者中的一員即刻出發前往地震災區。而直到車行駛到前往九寨溝的山路,我纔開始感到一絲恐懼:“這和之前的山體垮塌可不一樣,地震震中半徑50公里的地區可都有山體滑坡垮塌的危險!”

分社派出的司機曾在“5·12”地震時與分社記者連續奮戰1個月之久,經驗豐富。但連夜趕路近500公里,對所有人都是巨大的挑戰,我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一路上也不敢掉以輕心,隨時需要觀察路邊山體的情況。

就在路上,所有記者已開始了報道工作,將一路所見所聞發往新華社手機客戶端的現場新聞中,通過新華社客戶端、騰訊新聞等手機新聞應用,及時傳遞了災區的第一手信息。

我們在次日6:00到達了九寨溝縣,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九寨溝縣幾乎看不到受損的建築。在九寨溝縣人民醫院,空地上搭起了帳篷,許多傷員已經在醫院接受救治。帶隊領導當時決定,迅速拍攝現場照片回傳總社,留下一名記者在醫院採訪,其他人趕往震中漳扎鎮。

到達位於漳扎鎮的九寨溝景區遊客中心的時間是6:50,當時,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的搭建還沒有完成,許多工作纔剛剛展開,新華社作爲率先到達的中央媒體,迅速開展報道。

安置點借宿訪民情

地震破壞力強,影響範圍廣,前線報道工作任務繁多,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惠小勇、常務副總編輯叢峯也第一時間到達一線,新華社前線報道指揮部很快便開始高效運作起來。

領導坐鎮前線指揮的作用立竿見影,我們迅速從救災指揮部拿到了許多第一手資料,報道也得以迅速推進。每天晚上11點,惠小勇都會組織一線記者在旅館房間召開指揮部夜會,對當天工作進行總結並部署第二天的重點報道。

在經歷了兩個不眠之夜後,我發現,遊客都已經安全撤離了災區,許多導遊的事蹟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在這裏生活的村民們,他們的感受如何,他們有什麼樣的故事?還沒有人深入地去傾聽他們的聲音。

在夜會上,我向領導申請去村民安置點借宿一晚,瞭解真實的九寨溝村民。我的想法也得到了領導的認可。於是在8月11日晚上,我和分社司機冒着沿路的落石,來到了漳扎鎮漳扎村二隊的村民安置點。

在之前的溝通中,我瞭解到,經過電力公司的搶修,這個安置點當天將通電。到達安置點時,50多頂帳篷中透出了暖黃的燈光,和九寨溝夜空中的繁星相映,當時我便知道,這次借宿安置點定將不虛此行。

借宿的帳篷中住着兩個年過六旬的兄弟,分別在當地開着客棧,家境殷實。但地震震碎了他們的生活,而兄弟倆對未來生活的看法也因地震出現了一方樂觀、一方悲觀的情緒。

對現狀的迷茫和對未來的樂觀也同樣存在於其他村民心中。在瞭解了他們的故事後,我跟隨村民巡邏隊查看了村裏房子受災的情況。由於旅遊業發達,沿着旅遊公路而建的漳扎村房屋衆多、建築美觀,地震後,許多房屋受到了一定的損壞。看着自家受損的房子,和以前的繁華對比,許多村民向記者透露了心中的迷茫。

但問起未來,更多的村民又充滿了信心,“九寨溝的未來一定會更好。”這句話,我聽到了許多遍。看着帳篷裏的燈光一盞盞熄滅,村民們又進入了夢鄉,那晚,我在前線的報道也畫上了句號。在那裏,我看到的不是滿目瘡痍,而是對生活的信念,這高原的寒夜裏暖心的燈光便是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