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變廢爲寶修復生態|甘肅景泰鹽鹼地發展漁農業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1W

甘肅景泰鹽鹼地發展漁農業 變廢爲寶修復生態

圖爲甘肅省景泰縣草窩灘鎮漁農綜合示範點的魚塘。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8月31日電 (記者 劉玉桃)31日,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扶貧工程景泰現場觀摩暨戰略研討會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行。景泰縣委書記李作璧表示,利用鹽鹼水和鹽鹼地發展水產養殖,既實現了“變害爲寶、變廢爲寶”的目的,填補了全市乃至全省鹼水魚蝦養殖的空白,也有助於修復生態環境。

李作璧稱,目前,景泰縣擡田恢復耕地1200畝,改良治理鹽鹼地7000餘畝,擡田種植的大麥、葡萄、甘藍、芹菜、向日葵、甜高粱、西紅柿長勢良好,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在85%以上,周邊耕地地力逐步恢復,枸杞、紅棗產量不斷提高,荒蕪的鹽鹼區重現生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甘肅景泰鹽鹼地發展漁農業 變廢爲寶修復生態 第2張

圖爲草窩灘鎮漁農綜合示範點的蝦棚。 劉玉桃 攝

景泰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甘寧蒙三省(區)交界地帶,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也是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7萬人,其中因土地鹽鹼化致貧1萬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29%。

景泰是黃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景電提灌工程灌溉着全縣90%的水澆地。但因歷史侷限,工程有灌無排,澆灌區域處於狹長封閉盆地內,長期的大水漫灌,致使地下水排泄量遠小於入滲補給量,每年鹽鹼迴歸水達4000萬方,加之景泰乾旱少雨,蒸發量是降雨量的16倍,土壤鹽分大量積存地表,危害農作物生長。

目前,全縣近27萬畝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危害,並以每年5000畝的速度蔓延。其中,中重度鹽鹼地16.3萬畝,棄耕撂荒地6.5萬畝。草窩灘、五佛、上沙沃、蘆陽、一條山等鄉鎮的土壤鹽鹼化尤爲嚴重,特別是地勢低窪區域每100釐米土體含鹽量達到0.7%—2.0%之多,昔日的良田沃土變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荒蕪之地。

近年來,景泰縣將鹽鹼地治理作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任務,不斷加大治理力度。自上世紀90年代鹽鹼化問題出現以來,景泰主要通過“挖渠疏水”的辦法排鹼,但因排鹼渠年久失修,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淤堵,排鹼功能減弱,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爲此,景泰一方面繼續疏通排鹼涵洞,利用工程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另一方面,在實地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漁還田的“治本之策”,先後前往寧夏、河北、上海、山東、海南等地學習考察。

甘肅景泰鹽鹼地發展漁農業 變廢爲寶修復生態 第3張

8月31日,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扶貧工程景泰現場觀摩暨戰略研討會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行。 劉玉桃 攝

2016年,景泰縣決定在鹽鹼危害區利用鹽鹼迴歸水和撂荒棄耕地發展水產養殖,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挖塘降水、擡田造地、漁農並重、修復生態”的工作思路,爲鹽鹼地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李作璧表示,利用鹽鹼迴歸水發展水產養殖對景泰縣而言,既是新的命題,更是新挑戰。該縣積極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研究所、黑龍江研究所、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對接洽談,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通過聘請東海研究所專家“蹲點指導”、外派技術人員“學習取經”相結合的方式,化驗水質、分析數據、研究習性,抓試驗、抓試點、抓培訓。

2016年,景泰縣在草窩灘鎮、五佛鄉進行了鹽鹼地治理水產養殖試驗,投放的5萬尾蝦苗,成活率60%以上,產量達415斤;鯉魚、鯽魚、鱘魚等品種,在鹽鹼水中生長正常並安全越冬。

李作璧表示,試驗證明,景泰縣鹽鹼水不僅適宜魚蝦養殖,而且養殖的魚蝦品質好、味道鮮,同時,我們發現,在鹽鹼區開挖魚塘後,周邊耕地的土壤鹽分也淋溶到魚塘之中,再造新田耕作層的PH值由8.8下降至8.2,鹽分由1.40%下降至0.60%,符合多種耐鹼植物的生長。開挖100畝魚塘,可擡田造地60畝,周邊耕地也可恢復耕種,有效遏制鹽鹼擴大趨勢,起到“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復一片生態”的作用。

“到深秋,我的魚蝦就可以上市了,現在來看,還算很成功的,魚蝦長勢很好,應該能賣個好價錢。”景泰縣草窩灘鎮漁農綜合示範點負責人魏天邦說。

2014年,魏天邦流轉了1000畝鹽鹼地投資1300萬元養殖魚蝦,其中挖池塘、建蝦棚等政府補貼40多萬。現在魏天邦發展100多畝魚塘和2個蝦棚。“還沒到銷售的季節,已經有很多客商慕名而來,相比南方的蝦,我們的蝦運輸成本低,價格適中,味道鮮美,不愁銷路。”

截至目前,景泰縣已投放各類魚苗、魚種198萬尾、南美白對蝦2000萬尾、河蟹1.5萬尾。預計年底,全縣水產品產量達到120萬斤,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同時,通過開發漁家樂、觀光垂釣、生態採摘,帶動鄉村旅遊,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