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築牢生態文明的司法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42W

原標題:

築牢生態文明的司法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美麗風光變身爲美麗經濟,生態紅利逐步釋放,“綠色”日益成爲立法、司法、執法等領域裏的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最嚴厲的法治化舉措築牢生態底線,更有力地守護綠水青山。

公益訴訟走進生活

7月1日,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開始實施,標誌着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度全面施行。這些天,江西省遂川縣人民檢察院的公益訴訟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

“遂川縣檢察院已經形成公訴、偵監、反貪反瀆部門聯動,線索梳理、移送、辦理、反饋等協作機制,已發現公益訴訟線索10件,包括非法佔用林地、非法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盜伐林木、非法採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等。”江西省遂川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周仁烽說。

2015年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劃定試點領域爲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並確定了北京、山東等13個省份爲試點地區。此後,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陸續頒佈試點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檢察機關作爲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

江蘇作爲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省份之一,充分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爲試點工作積聚實踐“樣本”:常州市檢察機關辦理了全國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許建惠等污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徐州市檢察機關辦理了全國首例法院開庭審理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南京市檢察機關探索實踐了全國首起通過在全國媒體公告的方式履行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做法。

兩年的實踐表明,試點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人民羣衆的環境問題,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已經成爲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截至今年6月,各試點地區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9053件,其中訴前程序案件7903件、提起訴訟案件1150件。訴前程序案件中,行政機關主動糾正違法5162件,相關社會組織提起訴訟35件。起訴案件中,人民法院判決結案437件,全部支持了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

司法保護生態更及時

8月17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首發大氣污染“禁令”,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依職權裁定行爲保全。

在審理全市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大氣污染責任糾紛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北京四中院裁定,禁止北京多彩聯藝國際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未經環境審批,在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情況下繼續從事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生產行爲,防止損害擴大,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法院向大興區環保局送達了告知書等相關法律手續,並在廠區現場實施行爲保全。

行爲保全是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爲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時,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爲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爲。

此次北京四中院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首次適用行爲保全制度,就是發揮行爲保全可以對正在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危害行爲予以禁止的功效,預防性地採取執行措施,以獲得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最大效益。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類型多樣,涉及水、土壤、海洋、森林、大氣、動植物保護、人文遺蹟等。目前,北京法院已受理的12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以土壤、水環境污染居多。

生態環境一旦受到污染破壞,具有損害不可逆和難以治理恢復的特點,必須及時採取停止侵害、消除危險的措施。

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秦嶺北麓有橋南、陽郭2個鎮,區域內有沋河水源涵養林保護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但是因當地羣衆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露天隨意傾倒、堆放的問題普遍存在,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從今年4月陝西檢察機關集中開展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專項監督活動以來,臨渭區人民檢察院依據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向臨渭區陽郭鎮人民政府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採取防治措施而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的行爲依法妥善處置,並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治方案和措施,消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過去5年,司法機關築牢生態文明的司法屏障,及時對將要發生的污染破壞行爲予以預防,對正在發生的污染破壞行爲予以制止。一系列創新舉措,匯聚成對社會環境公共利益實現最大保護的法治力量。

環境資源審判逐步專業化

近年來,全國法院加大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違法犯罪行爲的懲治力度,促進生態環境修復改善和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據統計,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國法院受理的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達16373件,審結13895件,給予刑事處罰27384人。在環境資源民事審判方面,近一年來,全國法院受理的各類環境資源民事案件超過18萬件,已審結15萬餘件。

這些綠色司法成績單得益於我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建設的新進展,構建多元共治機制再上新臺階。

截至今年4月,全國法院共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合議庭和巡回法庭956個。福建、河南、貴州、江蘇、海南、重慶設立三級環境資源審判組織體系。

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16—2017)》(白皮書)顯示,全國法院依法保障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及各項環境權益取得新成效。其中,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地域範圍逐步擴展,起訴主體日趨多元。

司法手段越專業,守護綠水青山的法治力量就越強大。5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逐步進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目前,綠色司法領域中還存在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不夠明確、由於法檢兩院司法改革推進不同步形成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管轄、公益訴訟案件與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銜接等問題,依照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這些問題將進一步在相關司法文件中予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