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一切源於想變、能變、求變|陳國信:創效1個億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19W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陳國信:創效1個億,一切源於想變、能變、求變

中工網記者 劉思琦

陳國信:創效1個億,一切源於想變、能變、求變

他實現了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輸變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由3.6米縮短爲3.2米,這一安全距離被正式編入國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中;他利用自身的經驗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使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鐵塔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增加了60釐米,實現了在不斷電的情況下進行線路檢修,解決了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

他就是陳國信,1992年從廈門技工學校畢業進入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工作,他曾擔任運檢部帶電班班員、安全員、副班長、班長,現任國網廈門供電公司運檢中心帶電班班長,高級技師。

陳國信在廈門輸電網工作一干就是24年。24年來,他憑藉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高超技能多次解決帶電作業技術難題,獲得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取得39項國家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爲國家創造近1個億的經濟效益,有的發明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談到攻克技術難關時,陳國信說:“那一刻特別興奮,那種幸福感無可替代。”陳國信說他一直在挑戰,挑戰高壓、挑戰自己,他的挑戰用三個字概括,就是:變、變、變。

一變:改變常規 用實際操作驗證理論

2000年,廈門第一條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投產,若採用傳統帶電作業方法無法達到現行《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的要求。當時國內有專家提出可以將500千伏線路安全距離由3.6米改爲3.2米,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但當時並沒有實際的操作經驗來驗證。

陳國信主動挑起重擔,帶着攻克小組翻閱大量文獻資料,並向國內資深的帶電專家請教,瞭解相關科學實驗數據,不斷調整操作方案和風險評估。這短短的0.4米,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反覆試驗和野外現場模擬,500kV線路ZB塔中相小塔窗帶電作業技術難題終於被攻克,這項成果的應用產生了3450萬元的經濟效益,如今,這一安全距離被正式編入國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中,上面清楚地標明:“在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輸變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爲3.2米。”

24年堅守與付出,陳國信在困難與挑戰中練就了一身技藝,也擁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能,自身成才的同時也帶領身邊的夥伴們一起進步。

從2001年開始,他利用業餘時間,把創新思維、工作經驗和管理方法融爲一體,編制了課件,並積極開展“人人是老師、個個是學生”的互幫互學活動,創建了多種培養方式,十五年以來,班組多名成員取得許多成就。

2012年,陳國信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陳國信把工作室打造成創新、學習、交流的載體平臺,創建了一個點子培育出四個成果的“4N法則”和創新智慧庫,定期開展創新點子蒐集、評估和科研立項,解決了電網帶電作業上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二變:改變思維方式 創新發明解決技術難題

110kV多回同塔線路檢修是困擾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當時廈門地區超過90%的110千伏鐵塔都是雙迴路架設的,這種架設方式走廊窄、塔基佔地面積小,安全距離小,如果進行高壓線路檢修,就必須停電,這樣不僅影響居民的正常用電生活,而且也會造成經濟效益的損失。

2007年,陳國信作爲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帶電作業課題的項目負責人,不分晝夜的思考,多年工作以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遇到技術難題就會非常專注,甚至連走路吃飯睡覺都在想辦法解決。

陳國信說:“他很奇怪,自己閉着眼睛躺在牀上,可以想像出鐵塔上的整個畫面,甚至連鐵塔上的每個零件都能清晰浮現。他在腦海裏一遍又一遍地模擬着該如何操作,甚至操作之後對周圍造成何種影響,他都想得清清楚楚。”經過一遍遍模擬操作和多年經驗,他利用棍子撐開導線擴大操作距離的方法,最終使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鐵塔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增加了60釐米,實現了在不斷電的情況下進行線路檢修,解決了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

陳國信還算過一筆賬,停電一個小時,就要少供電10萬度電,每度電按5毛錢計算,就要損失5萬元。從社會經濟效益來講,一度電可以創造37元的效益,這樣停電一個小時就要損失370萬元。在22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中,一相導線中通常有兩根導線,在夏天大負荷運行中會出現粘合,不僅會引起線路損耗增加、對附近無線電通訊形成干擾,而且會出現鞭擊,嚴重時出現導線斷股、甚至斷線的事故。

之前在220千伏輸電線路上安裝的垂直雙分裂導線間隔棒一直是採用停電檢修的辦法。若要帶電操作,就要想辦法控制兩條導線之間的距離。陳國信沒什麼頭緒,直到某天午後散步,當時陳國信的家門口正在改造“鐵路文化公園”,汽車無法進入,施工隊就做了個四輪小車沿着廢棄的鐵軌前行,方便運輸施工材料。看到這裏,他突然有了靈感:兩條導線,就像兩條鐵軌,彼此間平行延伸,如果設計一個工具——在一支可固定長度的支撐棒的兩頭,安上可滾動的輪子勾住導線,既能控制導線間的距離,又能在導線間自由滑動。就這樣,由這個靈感而產生的工具被製作出來並在不斷完善中成功被運用,不僅解決了帶電作業技術難題,還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陳國信還當過“雕花工”,它利用胡蘿蔔雕刻出工具模型,解決了帶電斷接引線工具加工的難題,這件事還被國資委拍成視頻,第三季的“一線故事”——《胡蘿蔔的祕密》,視頻榮獲兩項大獎:中國建設者十大故事、金牌人氣獎。

陳國信喜歡觀察、喜歡思考、喜歡研究,他的腦袋裏有很多新奇想法,由陳國信負責或主要參與的20多項技術攻關,有5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9項獲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他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爲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正是因爲他擁有勇於創新、敢爲人先的探索精神。

三變:改變自己 “電子病歷”省時省力有針對性

“改變自己,就要從自主管理做起。”全市一千多公里的輸電線路、五千多座高壓鐵塔,陳國信每次都認真細緻地逐一檢查,每次上塔,他都會隨身帶一部相機,用相機拍下不認識的儀器部件和出現故障的部分,下塔後與圖紙對比,就這樣陳國信把鐵塔上所有的部件都認全了,連一個螺絲釘也不放過,出現故障的部分形成文檔,這些照片成了鐵塔的“電子病歷”,在攻關科研項目的時候,查看“電子病歷”就能找到問題所在,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治療方案”。

剛剛進入廈門供電公司的時候,陳國信是一名外線工,他開始練的都是基本功,用兩條打成圓環的繩索,在光溜溜的水泥杆上攀爬20多米,每天爬十幾個來回。製作鋼絞線拉線頭,他要將手指粗的鋼絞線拗彎成圈,再用10號鐵線徒手綁紮,一天要扎幾十米長。別人做完就休息了,而他卻反覆練習,手和腳都脫了皮,他只是想做的更好更精細。陳國信的成就不單是努力的付出,還有他精益求精的態度。

厚重的防護服、幾十萬伏的高壓電,陳國信的工作常態就是“高空高壓”。高壓帶電作業工作苦、累、髒、險,有時爲了不影響正常用電,高壓帶電工作者不休不眠,奮力搶修有問題的鐵塔和電線,就連吃飯也在塔上。面對如此艱辛的工作,陳國信卻總能找到開心的理由。炎炎烈日下,數十米的鐵塔,他爬上爬下,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溼,高高的鐵塔上,他一待就是3、4個小時,而這些對於陳國信來說,他早已經習慣了。他把登高相當於爬樓梯鍛鍊,陳國信說:“烈日高塔下出汗多,喝再多水也不用擔心上廁所。在地面上檢查高壓輸電線路安全,經常仰視,還不會得頸椎病。”

陳國信在35kv—500kv高壓線路帶電檢修的工作崗位上24年,爲廈門輸電網安全運行24年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他是身懷絕技的“高空舞者”,他是全國首批輸電線路技術技能帶頭人,他是先後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範、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的高級技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12月,陳國信摘得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該獎項由國家人力社會保障部頒發,專門頒發給優秀技術工人和能工巧匠,每兩年評選一次,是技能方面最高榮譽稱號。面對這些成績,陳國信很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已。”

陳國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基層一線職工學習的榜樣,在國家電網公司開展的“人人講誠信”活動中,被樹立爲誠信典型代表,同時也樹立了基層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伴隨經濟特區的發展而成長,二十四年的努力與奉獻,彰顯了工人階級的愛崗敬業的本色。

陳國信說,一切源於想變、能變、求變。他會一直變下去,像孫行者那樣,以超越自己的變,去實現初衷,贏得人生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