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守護祖輩那片藍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守護祖輩那片藍

三沙的海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由北島、中島、南島等組成的七連嶼就像一串寶石項鍊。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2張

趙述島上的環島步道成爲漁民茶餘飯後散步的好去處,步道旁邊是正在建設的新民居。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3張

西沙洲有專人看管樹苗,綠樹越來越多。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4張

傍晚時分,海龜產卵後返回大海。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5張

符永波在海龜產卵的地方插上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下產卵的編號和時間。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6張

七連嶼附近的大面積珊瑚礁是珍貴魚蝦貝類,特別是海蔘、鮑魚、龍蝦、紅石斑等海洋珍品的棲息場所。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守護祖輩那片藍 第7張

趙述島的居民晚上跳起廣場舞。賈代騰飛攝/光明圖片

“西沙、南沙和中沙,三沙自古我的家。爺爺在這採珠貝,爸爸在這捕魚蝦……”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作爲中國地理位置最南、海域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這片藍色國土承載着國人逐夢浩瀚南海的冀願。2016年7月,在三沙市成立四週年之際,我先後登上了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以及趙述島、北島、西沙洲等島礁,用鏡頭講述漁民們守護祖輩留下的這片藍色世界的故事。

大海龜產卵 小海龜破殼

下午6點,三沙市七連嶼海龜保護站尋護員符永波跟平常一樣,到北島海灘邊巡邏。每年4月到10月,是海龜上岸產卵孵化的季節。西沙羣島是我國海域爲數不多的海龜上岸產卵點。突然,符永波放慢了腳步,壓低了聲音,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隻龜殼直徑一米多的海龜正趴在沙堆上產卵。

海龜通常是夜間隨潮水上岸。雌海龜會選擇沙質鬆軟的海灘,用鰭掘出一個洞穴,然後把乒乓球大小的卵產在洞裏。產完後,再用沙土把蛋掩埋,最後再在旁邊扒一個假洞。

“按理說,海龜不會在天沒黑的時候冒險上岸產卵,今天提前了,可能是因爲颱風馬上要登陸的緣故吧。”符永波激動地說。

海龜一年上岸產卵5次,平均一窩能產七八十枚卵,但據統計,每100只小海龜中只有一隻能存活,並且通常要20年才成熟。

約兩小時後,大海龜產卵結束,慢慢地爬回了大海,消失在視線中。“快來,快來!”符永波難掩喜悅之情,“今天咱們算是走大運了。”就在距大海龜產卵地不到50米的另一處海龜窩裏,沙子在不斷鬆動,不到3分鐘,小海龜從沙地裏冒出來,一隻、兩隻、三隻……這些小傢伙們,彷彿聽見母親在大海的呼喚,爭先恐後地朝海里爬去。

符永波在剛產卵的海龜窩旁插下標牌,並註明編號、時間。每一窩卵都登記在冊,每一窩小海龜出窩的時間,都準確記錄下來。

年過六旬的黃宏波是北島海龜保護站的負責人。年輕時捕海龜掙工分,如今每天巡邏保護海龜,自1967年上島以來,他與海龜打了近半輩子的交道,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20世紀90年代,海龜被列爲國家保護動物,黃宏波的工作之一就變成了保護它們。

整個北島常住居民有14人,3個家庭,海龜保護站工作人員也是島上的漁民。他們除了在北島上巡邏外,也會到附近的島礁輪流巡查。一是看有無將被海水淹沒的海龜窩,需要將蛋轉移;二是怕有人上島偷蛋。

“海龜有個特點,就是它小時候從哪個沙灘孵化出來,等它成熟後,還會回到這個沙灘產卵。所以,一定要守護好這片沙灘。”黃宏波對同樣是保護站一員的兒子黃銳叮囑道。

昔日不毛島礁 今朝綠樹成蔭

由於缺乏淡水,三沙不少島礁植被稀少,有的甚至是不毛之地,滿是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太陽一曬,白花花刺眼。颱風過境和海浪侵蝕破壞着島礁的自然環境。西沙洲就是其中之一。

從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乘船,約一個小時便抵達西沙洲。從前,這裏無人居住,到訪者連個遮陰的地方都沒有。“島礁上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淡水!”居住在趙述島的漁民樑昌健是最早一批在此種樹的。2008年,趙述島的漁民們在西沙洲種下了一片木麻黃樹,爲了種活這些樹,他們輪流用漁船運淡水澆灌。如今這片木麻黃已經長到了兩米多高,爲每一個上島之人提供陰涼。但一片林不足以覆蓋整個西沙洲。三沙市成立後,啓動了西沙洲綠化工程,陸續安裝了海水淡化系統、雨水收集器、水泵等設施,並派專人維護。

“在島礁上種樹,我們也摸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方法。”西沙洲綠化項目現場施工負責人陳海仁介紹,由於缺土少水,所以挖好的樹坑裏要填充從海南運來的土壤、椰子糠及肥料,再按比例加入珊瑚沙,這樣種植的樹苗成活率才高。在不斷探索中,西沙洲上的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9%。椰子樹、木麻黃、抗風桐,一排排整齊的樹苗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

“海洋換了新耕法”

早在明清時期,海南漁民就以文字或口口相傳的方式記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並收錄在《更路簿》中。漁民們憑此駕船前往西沙、南沙等海域從事捕撈。時至今日,三沙的漁民們依舊承襲祖輩的技藝,憑着一個羅盤,一本《更路簿》,便可在廣袤的南海耕海牧漁。

在七連嶼趙述島,符名文和符明崗兩兄弟是遠近聞名的捕魚達人。兄弟倆一個屬虎,一個屬龍,黝黑的皮膚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符家兄弟通常在退潮時下網,這時的魚羣會遊進礁盤之間較深的海溝裏,等待一兩個潮水週期後再去收。此時,魚兒們被圍困在漁網裏,他們就在網中潛水圍捕。

在趙述島上,還有一些漁民會選擇天黑出海。他們帶着強光手電,口含一根氧管,下潛二三十米深。這時,魚羣都在珊瑚礁盤裏睡着了,如果用手電照射魚的眼睛,它們會一動不動,相對容易捕獲。

深夜下海,對體力和膽量都是考驗,雖然漁民們早已輕車熟路,但年紀大一些的漁民還有另外一種方法——行盤。漁民採用浮潛的方式,身後拖着一個筐,在礁盤裏抓小魚、割海蔘、撿螺。

但如今,隨着社會發展,這些傳統的捕撈方式正遭受現實的挑戰——由於捕獲量有限,所以經濟收入不高。不過,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漁民轉產轉業的方式,逐步引導漁民從傳統捕撈方式向服務業、養殖業轉型。“海洋換了新耕法,漁民換了新活法。”七連嶼工委書記王春對漁民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