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呼應羣英精氣神|詩詞非賣弄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7.39K

詩詞非賣弄,呼應羣英精氣神

《軍師聯盟》下部將出現老年司馬懿形象,人物性格會有很大轉變。

本報記者 徐顥哲

熱播劇《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口碑甚佳,其上部即將於本週在江蘇衛視收官。不少觀衆稱讚,劇中的臺詞引用大量古詩詞,如同上了一堂古典文學課。像劇中司馬懿勸弟弟司馬孚不要踏入仕途,司馬孚回答: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原句就出自《詩經·邶風》。

類似這樣的“全乾貨”臺詞,半文半白,在《軍師聯盟》中屢見不鮮,與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劇本出自85後女編劇常江之手,耗時四年半,修改、打磨7稿以上。導演張永新感嘆,正是這樣紮實的劇本,勾勒出了一幅曹魏羣英像。

談臺詞

半文半白服務於人物情境

《軍師聯盟》第三集中,郭照求曹丕出手營救司馬懿時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爲言。”這句經典的原文,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而深知曹丕心中所想的司馬懿,特意叮囑郭照在曹丕面前背誦這首詩。這個場景讓不少觀衆深爲感觸,有人說,“詩詞和劇情太契合了,就衝着這首詩,值得看下去!”

看過《軍師聯盟》的觀衆都瞭解,劇中演員的臺詞都是半文半白。導演張永新解釋,這不是有意設置,“一切都是爲了服務於人物當時的情境,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劇中演員的臺詞會根據不同的情景做改變,像劇中朝堂上的辯論和政策的疏解,肯定要引經據典。比如劇中那場司馬懿出使東吳的戲,從頭到尾錄下來長達15分鐘,這段臺詞裏有大量的文言文表述。

85後編劇常江對古詩詞信手拈來,也讓70後張永新收起原先對年輕編劇的輕視,“年輕化並不意味着幼稚和淺薄,詩詞歌賦不是爲了廉價的賣弄,而是爲了特定的情境,用心設置,很有穿透力。”令張永新無比感慨的一場戲,是曹操東征歸途,路遇一個騎在牛背上的小姑娘,唱着洛陽民歌《十五從軍徵》,“十室九空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三國時期真實的寫照,大家渴望的是天下太平。這種通過詩詞的呼喚,是這部戲最大的精氣神所在。”

即便儘量做到原人用原典,但不少三國迷指出,劇中戲劇線和歷史線錯搭的橋段依然不少。比如曹操的臺詞“大江東去,盡是流不盡的英雄血”,出自崑曲《單刀會》,與三國的時間不符合。在張永新看來,從戲劇邏輯的角度看,這可以成立,“編劇沒有死摳時間線,她是爲了服務角色戲劇性的塑造,《軍師聯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正劇,而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古裝劇,‘真’是精氣神的‘真’,壯心未已的曹操說出這句臺詞,符合當時的情境。”

談主角

司馬懿有轉變絕非“白蓮花”

《軍師聯盟》播出至今,很多觀衆表示,司馬懿和以前的影視形象相比,被洗成了一朵“白蓮花”。對於這樣的說法,正在進行《軍師聯盟》下部剪輯工作的張永新並不認同,“即將完結的上部展現的是司馬懿從青年到中年的故事,司馬懿絕不‘白蓮花’,如今播出的只是司馬懿剛剛入世的狀態。”他也透露,上部中的司馬懿已經頻頻顯出“鷹視狼顧”之相,其實已經爲下部中他的人物轉折埋下伏筆。

已經放出的劇照中,有一張鬢髮花白的司馬懿佔滿了大半張圖片,黯淡基調中,只有他愁雲凝聚的雙眼和鋥亮的鎧甲仍然放射着光芒。這個司馬懿的老年形象將出現在《軍師聯盟》下部。常江坦言,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是《三國演義》和經典戲曲,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劉關張等人物的描寫很立體,但切入司馬懿是晚年,作爲諸葛亮的對立面出現,“七十多歲奮起兵變,孫子篡位,令他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更像奸臣。”

此次常江試圖將司馬懿放在當時的整個歷史背景中進行解讀。在她看來,司馬懿的一生,從20多歲時那個有清明理想、但以自保爲主的書生,到進入朝堂開始在時代中掙扎,他用慾望摧毀別人也摧毀自己。“我覺得挑戰一下傳統印象沒有關係,只要我給出這個人的一生是完整且符合邏輯的,我不刻意洗白司馬懿,也不想刻意詆譭他。”

在劇中,蒙冤入獄的曹丕剛出獄時,大理寺卿鍾繇與司馬懿的一段對話,也說明了編劇的良苦用心。鍾繇說:“朝堂上很快就要天翻地覆,這是要載入青史的一刻,你真的不想去看看自己的成就嗎?”司馬懿回答:“這將來寫青史的人,他怎麼知道今天究竟發生了什麼,誰是忠,誰是奸,恐怕不是幾行字能寫得清楚的。”

談理念

不把誰推向神壇或打入深淵

於和偉飾演的一代梟雄曹操,多面而複雜,在《軍師聯盟》播出過半時“下線”,竟引發無數觀衆惋惜。王勁鬆飾演的荀彧,在效忠漢室和效忠曹操之間搖擺,最終選擇自我犧牲衛道,網友彈幕中一片淚奔。最令張永新感到高興的,是一位觀衆的留言:《軍師聯盟》拍出了活生生的人。這在他看來,是觀衆對整個團隊最大的褒獎。

張永新和他的團隊想通過《軍師聯盟》傳達給觀衆的理念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不是臉譜化、概念化的,希望觀衆通過這部戲看到人性複雜的一面,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粗淺認知,“我們不想把誰推向神壇,也不想把誰打入深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側面。”他舉例,作爲劇中司馬懿的對手,翟天臨飾演的楊修也不是一個嚴格的反派,爲保父親在碼頭上的哀嚎,內心活動的變化也令人同情。

小細節的加入,更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司馬懿揉手指”這一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其實是導演和主創現場討論出來的。“揉手指”貫穿了司馬懿一生,每次他思考問題時,手指就開始呈現“多動症”的狀態,妻子張春華總是呵斥制止。張永新笑言,這樣的設定有其戲劇邏輯,當講述張春華之死時,這些小動作就會變成感人的反轉,“這個貫穿一生的動作就像詩歌的詠歎和復沓一樣,多次出現,就會透露出一種滄桑的哲學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