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古稻作邂逅新思維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36W

今年6月,全國稻田綜合種養現場會明確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方向——

古稻作邂逅新思維

要保障“米袋子”不減量,農民增收不“縮水”;要始終堅持“穩糧增收”,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爲協調國家“要糧”與農民“要錢”需求的金鑰匙;要充分利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安全的優勢,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生產出更多質量安全的產品;要充分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進稻漁綜合種養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要總結稻漁綜合種養的成功經驗,將其作爲產業扶貧的有效手段加以推廣。

這與貴州的選擇路徑不謀而合。

貴州作爲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因爲地理環境的制約,對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生產造成了巨大障礙,種糧難、種糧投入大、產出低,發展普通水稻處於劣勢,根本無法與平原種糧大省競爭。

“貴州唯一的優勢在於生態環境好、污染少,氣候、地理環境獨特。”省農委總農藝師黃俊明如是說。

有利用獨特的氣候、生態和地理環境,加大適合貴州氣候、生態和地理環境生長的優質稻品種的開發,開發出品質卓越的產品,從產品質量、價格、附加值上與平原地區進行差異化競爭。

循着這條思路,我們在貴州南部月亮山腹地,找到了一種已經傳承了千年之久、近乎完美,且歷久彌新的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從江侗鄉稻魚鴨複合系統。

當地侗族羣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遵從自然法則,摸索出了特色鮮明的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

魚、鴨在生長過程中,攝食活動能爲水稻除草、鬆土、抑制蟲害,有利水稻根系發育,促進水稻有效分櫱;魚鴨糞便和排泄物又作水稻肥料,提高了土地肥力。

這種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形成稻魚鴨共生、魚米鴨同收的生態農業模式。

2011年和2013年,從江縣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分別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家農業部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穿越千年,貴州把以“稻魚鴨”爲代表的傳統稻作理念,與現代稻作思想融合起來,必會演繹出全新的稻作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