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中國爲何成"知識付費"創新之地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中國爲何成"知識付費"創新之地

讀書擷英

在1992年出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中,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最早提出了“知識經濟”與“知識工作者”的概念。他進一步提出,知識從“存在”變成了“實幹”,從個人利益變成了公共利益。書中,他說出了那句名言“知識是今天唯一有意義的資源”,這句話的力量不亞於弗蘭西斯·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

德魯克把知識的應用分成了三個階段:從1750年開始的第一階段,知識被應用於生產工具、生產過程和產品,從而創造了工業革命;從1880年開始的第二階段,知識被應用於工作,從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三階段,知識被應用於知識本身,從而產生了管理革命。在德魯克看來,提供知識以找到應用現有知識創造效益的最佳方法,就是管理。

“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這一觀念後來熱門多年,但基本上沒有離開德魯克所界定的概念。後來最關鍵的補充來自日本管理學者野中鬱次郎,在1995年出版的《創造知識的企業》中,他把企業看成創造知識的組織,他從企業視角出發說,“最有價值的知識不是從別人那裏獲得的,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雖然知識經濟常與信息經濟一起討論,但不管是德魯克還是很多後續探討這個議題的人,都沒有真正趕上之後25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們因而看到對於知識經濟的論述很多是停留在互聯網之前。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被創造出來的部分原因,是科學界爲了進行學術知識與信息的交流。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爲全球信息與知識的存儲、交換和創造的載體,它超越了德魯克和野中鬱次郎所說的組織,成爲知識的棲息地。

自互聯網商業化以來,人們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來改變媒體、改變零售、改變社交、改變服務交易,人們也在設想着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帶來的未來,但知識似乎從未成爲互聯網產業的熱點。直到2016年,突然間一個轉折點出現,知識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更準確地說,互聯網成了知識傳遞與交換之地。

在中國,收費知識產品與服務突然間掀起一波大浪潮。更特別的是,中國似乎成爲互聯網知識產品的創新之地,部分原因是,過去在中國市場沒有足夠多和足夠好的知識產品供應,我們作爲消費者也沒有形成很固定的知識產品消費習慣。在原來知識產權保護到位、內容與教育形式豐富、專業知識服務豐富的美國等市場,反而可能呈現一種所謂“發達社會的詛咒”的狀態,不易出現相關的創新。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移動社交和自媒體的高速發展,使得新形態的知識產品與服務更容易涌現出來。

圍繞互聯網上信息和知識的新現象出現了大量的新觀念,比如直接對產品的界定稱爲“收費知識產品”“付費內容”;創造的新概念如“認知革命”“時間戰場”,延續和擴展之前的概念如“認知盈餘”“知識分享經濟”,或者強調投資價值的“IP”概念等。從生產者角度出發稱爲“知識服務”,自稱是“知識服務商”;從平臺角度出發稱爲“知識市場”;從行業角度出發稱爲“知識變現”“知識付費”“內容電商”“知識電商”;從個人角度出發強調新消費與學習方式,提出“知識消費升級”“文化消費升級”等。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商業角度進行很直白的思考:知識售賣行不行?知識大規模售賣行不行?未來是否會出現大體量的互聯網知識公司?

我們更想稱這波浪潮爲“互聯網知識經濟”。我們認爲,對於互聯網給知識帶來的未來可能性還在開啓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進入一個互聯網上的基於知識的經濟,也就是互聯網知識經濟。其中發生關鍵變化的不是知識,而是經濟;不是知識,而是產品、服務和平臺。

這一波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創新,主要發生在面向個人的知識產品與服務,互聯網平臺和知識明星是推動變革的力量。如果從既有領域看,我們看到的是信息與知識的三種主要業務形態——媒體、內容和教育的融合,新的機遇、新的產品、新的關係正在涌現。

這一波付費知識產品,可能只是互聯網與信息和知識的新關係的一個開始,甚至是互聯網的新開端——互聯網從“流量邏輯”走向“價值邏輯”。爲知識付費,用互聯網的術語說,就是收費成了新的篩選器,人們選擇支付適當的金錢來換取價值。在互聯網中,特別是在與信息和知識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中,我們支付的方式有三種:金錢、時間和社交貨幣。明確地考慮所支付的和交換所得到的,我們的關注重心轉向了價值。

互聯網也在繼續重塑知識。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創造、存儲與傳遞的容器,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一個全球互聯的知識體。正如互聯網專家戴維·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中所說的:“當知識變得網絡化之後,房間裏最聰明的那個,已經不是站在屋子前面給我們上課的那個,也不是房間裏所有人的集體智慧,房間裏最聰明的那個是房間本身,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和思想並把他們與外界相連的這個網。”互聯網變成了我們的“超級大腦”。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德魯克對知識經濟的界定,他定義的範圍比我們現在說的要大,他認爲所有產業都和知識相關。他在25年前寫道:“在過去40年裏成爲經濟中心的產業,一直把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和銷售而不是物品的生產和銷售作爲其業務。”“過去40年,無論什麼傳統產業,之所以能成長壯大,是因爲它們圍繞知識和信息進行了重組。”他還形象地說:“製藥業的實際產品是知識,藥片和憑處方供應的油膏僅僅是知識的包裝物。”他所預測的趨勢還在延續,各產業所售賣的產品和服務從本質上講都是知識。我們預測,在未來10年,隨着知識在產品和服務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知識可能成爲一種企業與消費者接觸的入口。

(摘編自方軍著、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