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解貧困之圍|雲南大理貧困村:尋"生命之源"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05W

雲南大理貧困村:尋"生命之源" 解貧困之圍

圖爲正在架設的入戶水管。 張丹 攝

中新網大理5月21日電 (記者 張丹)21日,記者來到萂村貧困戶熊萬春家,聊天時每人手中的一杯茶水是一年前全村人都夢寐以求的“生命之源”。

熊萬春家住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萂村村委會洪水塘自然村。萂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其下轄的8個自然村中,洪水塘村是最爲偏遠落後的,也是萂村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究其原因,是缺水所致。據統計,中國貧困人口中,六成以上是由於缺水造成的。

雲南大理貧困村:尋"生命之源" 解貧困之圍 第2張

圖爲散落在田間的蓄水池。 張丹 攝

洪水塘村海拔2200米。村中有一片窪地,夏季雨水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形成渾紅的水塘,因此得村名。全村17戶人家散落在森林茂密的山麓之間,都是傈僳族。農業以烤煙、玉米、經濟林果爲主。

駕車駛過一段蜿蜒的水泥路後,車子搖搖擺擺地駛入土路。“這是2015年底纔剛剛挖通的路,最近正要做路面硬化。”萂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杞鳳成回憶起2015年9月第一次到洪水塘的情景,車子一過,塵土漫天,路旁零落的梨樹也灰濛濛一片,入眼沒有一點水,全是枯草。

一進入村子,田間、路邊隨處可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水窖。杞鳳成說,這裏生產用水靠自然降水,沒有水利設施基,沒有灌溉水源,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階段。生活用水也非常困難,每戶在家中修建簡易水窖,到山箐裏面的出水地取水,人背馬駝,儲存起來。

工作隊第一次到村裏就來了熊萬春家。杞鳳成說,那時他家的房子是老舊的土坯房。屋內一片漆黑,藉助炭火盆的微光纔看清他佈滿皺紋的黝黑的臉。屋裏除了土炕上的被褥、燒水的壺和鍋碗之外,只有幾個破舊的小凳子,一張桌子。用塑料薄膜精心包裹着的老式錄音機,是唯一透露現代氣息的物品。

“他主動給我們泡了茶水,自己卻沒有。”杞鳳成說,詳細詢問下才知道,他家的水窖已經快沒水了。3公里外取水的山箐因連年乾旱基本斷水。“當時我端着手裏的茶,怎麼都不忍心喝。”

詳細瞭解情況後,工作隊制定了精準扶貧抗旱應急項目實施方案。2016年3月21日,一口140米的深井打通,通過後期管道架設,完全能滿足洪水塘17戶村民生活用水,再通過蓄水池建設,還滿足了一定量的農業生產用水。改變了洪水塘村祖祖輩輩人背馬駝飲水困難的問題。

老村長朱德林說,“我至今都記得那天的情景,打井鑽探機周圍有溼潤的沙粒,隨着鑽頭回拉,地下泉水跟着向外噴涌。全村人都圍在這,別提多高興了。”

如今,不再受水的掣肘,洪水塘村民們開始發展經濟作物增收。2016年,村民朱連貴家種植了6畝豌豆,收入近兩萬元,“有水了就是好,這可比種玉米收入高多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