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浙金院師生深入黃水村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6.88K

浙金院師生深入黃水村 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隊員們與葉星燦老人合影

爲深入瞭解天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大學生實踐團赴臺州天台縣龍溪鄉黃水村,探尋天台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水十八鑼”的足跡。隊員們認真觀看了十八鑼的演出視頻與圖文資料,並對十八鑼的傳承者葉星燦老人進行專訪。

葉星燦老人是“十八鑼”表演藝術的傳承者。他是土生土長的黃水村人,見證着“黃水十八鑼”八十年來的歷史變遷。據葉星燦介紹,“黃水十八鑼”源於唐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由鼓、鼓板、大鑼、小鈦鑼、大鈸、小鈸等組成,分5個段落,其中有三五七、九記頭、慢板、長鑼、五七、後倒板、緊板、分階等不同的節奏,敲打時由鼓板引領,講究鑼鼓之間聲響的和諧,是“送水”時表達百姓喜悅心情的表演方式,後成爲黃水村歡度喜慶時的保留節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天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儘管我們沒能現場親眼目睹‘黃水十八鑼’的震撼,卻從葉星燦老人的描述中感受到了場面的宏大與莊重。”一名隊員感慨地說。

採訪後,隊員們也得知了“黃水十八鑼”在當下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傳承者少。“現在會表演黃水十八鑼的主要是老年人,小孩子大多不願意學,也沒有人願意看,所以很少有新的表演者。”葉星燦說。據統計,現在會完整演奏黃水十八鑼的人,全村只有不到50人。

爲了不讓“十八鑼”這門非遺藝術走向滅亡,2008年初冬,村裏老人召集了10多個在縣城裏打工的男人,每週都會回村,聚在祠堂裏學敲“十八鑼”。如今“十八鑼”不僅爲了賀喜,也爲每一位離開人世的黃水人奏響。可以說,“十八鑼”已經融入到了黃水人的血脈,成了黃水人永遠也抹不去的印記。

接下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赴臺州天台暑期社會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分隊的師生還將繼續深入天台縣的其他鄉村,去找尋更多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爲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的繁榮,助力添彩。 本報記者 阮飛霞

通訊員 王舵 蔣夢佳 葉雅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