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開門紅"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電 (記者 李曉喻)作爲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季度顯現出積極成效。

"開門紅"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

幾大重點任務均有進展。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的最新數據,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75%,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資產負債率均在下降;商品房庫存加速減少;“短板”行業投資也在加快,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幅接近50%,是投資總體增速的4倍以上。

得益於此,前三個月中國工業經濟迎來久違“暖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利潤均顯著增長,3月當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創下2014年11月以來新高。

經濟結構也越發優化。消費日益成爲支撐經濟增長的“頂樑柱”,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7.2%,比2016年全年高出1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6.5%,高於去年全年4.9個百分點。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正沿着從投資和出口轉向消費和服務拉動的既定路線加速前行。

新舊動能轉換也在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過10%,接近同期工業整體增速的兩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中國經濟“強身健體”,中國經濟企穩又爲改革加快推進提供了條件。“當前的經濟環境爲決策者大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啓了一扇窗。”澳新銀行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說。

不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坦言,現在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運行進入正向良性循環,還“爲時尚早”。

一方面,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進展並不平衡,留了不少“硬骨頭”。去產能還在盯着數字進行目標管理,未有效運用市場化手段;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依然居高不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仍在累積。要推動這五大重點任務取得實質性突破,才能爲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另一方面,作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和戶籍制度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改革也亟待深入。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提醒說,考慮到中國外部環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雖然亮眼,但下行壓力猶存。今後要徹底擺脫困境,關鍵在於繼續加快改革,釋放經濟增長的潛能。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陳東琪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立促進公平競爭的機制,“這是今後幾年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陳東琪表示,要推動改革儘快取得實質性突破,應加快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包括公平準入和自由退出機制,清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加強信用環境建設。

中國官方對此亦有清醒認識。4月初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緊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持續發力,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三去一降一補”改革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着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