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人文陝州|【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姚崇故里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茅古鎮。

三門峽古稱陝州,自西周至唐宋以來,是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的重要州郡。三門峽市陝州區,原稱陝縣,建縣已有2400多年。其地東有崤山咽喉古道,西有函谷雄關,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裏物華天寶,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輩出。悠悠的歷史長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爲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姚崇故里

張茅古鎮現有姚崇故居遺址(在張茅中學校園內),姚公祠遺址、姚崇父姚懿墓遺址、旌賢寺(唐姚懿墓守墳寺)遺址、姚崇手書“藩籬”石刻(現存三門峽博物館)等。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2張

姚懿神道碑

姚懿神道碑原豎於張茅古鎮姚懿墓前,唐開元三年(715年)十月立。神道碑碑高2.9米,寬1米,厚0.35米。額篆爲“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神道碑移於陝州區高陽山劉秀峯。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3張

藩籬石刻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姚崇在家鄉陝州硤石故里親書“藩籬”題詞,刻於石匾。石匾長85釐米,寬53釐米,厚12釐米。右上題款“大唐開元三年”,左下題款“姚崇題”,中間楷書“藩籬”,爲目前全國唯一發現的姚崇手跡,現收藏於三門峽博物館。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4張

崤函古道

三門峽市陝州區崤函古道遺址,位於市區東36公里陝州區硤石鄉車壕村金銀山北麓,是中國古代一條著名的交通要道。車轍印痕全長300餘米,路面寬3至6米,車轍寬約1.06米。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5張

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爲“地下四合院”“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

陝州地坑院位於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院落100餘個,面積23平方公里,保持着“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着六代人。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6張

甘棠苑

甘棠苑,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公園內,爲紀念西周政治家、廉吏召公,在古召公祠原址上修建。該苑佔地25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是陝州古城的一處名勝。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7張

空相寺

空相寺,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區西李村鄉熊耳山麓,原名定林寺,爲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公元536年,禪宗初祖達摩圓寂後葬在這裏。寺院曾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一同被譽爲中原“四大名寺”。 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8張

安國寺

安國寺位於陝州區西李村鄉,始建於隋代。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稱琉璃寺。它是豫西地區保存較爲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2013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9張

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於三門峽市陝州古城東南部。寶輪寺院爲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建寺塔,爲中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10張

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三門峽靈寶市境內,因“名人、名著、名關”享譽海內外。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地勢險峻,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辭海》記載,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谷關更因老子在此寫下《道德經》,成爲道家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爲“千古雄關,道家之源”。道家的思想由這裏開始流傳,薪火相繼,影響久遠,成爲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

【家規·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陝州 第11張

中流砥柱石

中流砥柱石位於三門峽市區東北約30公里處,在三門峽大壩下方的黃河激流之中。黃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來”,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三門峽大壩建成前,在中流砥柱石上游有“神門、人門、鬼門”,水流湍急,波濤兇險,中流砥柱石成了峽谷中的航標,船隻駛過三門以後,就要朝砥柱石直衝過去,砥柱石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避開了明島暗礁,這樣船隻就能順利駛出峽谷,由此便有了“朝我來”的別稱。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裏,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命大臣魏徵勒於砥柱之陰。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爲它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有“孤峯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於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爲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南省三門峽市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