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侗歌之鄉”小黃村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2W

小黃侗寨鼓樓前的廣場上,侗族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已經盛裝以待。侗族姑娘們身穿無領大襟衣,下着短款百褶裙,髮髻插着銀釵,頸間掛着銀項釧,走起路來,銀釵微微顫動,項釧叮鈴作響,分外好看。小夥子們則穿上了飽含侗族特色的白色立領對襟衣,頭戴青布包頭,臉上洋溢着熱情的笑容。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侗歌之鄉”小黃村

小黃的姑娘與小夥子們正要給遠方而來的客人表演侗族大歌。

小黃是貴州從江縣高增鄉的一個小山村,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爲“侗歌之鄉”。在小黃,處處有歌,事事用歌。喜慶節日,以歌相賀;男女相戀,以歌爲媒;生產生活,以歌傳言。

侗族民歌,豐富多彩,遠近聞名,如男女對唱情歌、大歌、琵琶歌、蟬歌、攔路歌等,其中最爲著名的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種無樂器伴奏、無人指揮的多聲部合唱,高、中、低音渾爲一體,以其和聲的完美協調、格調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優美著稱於世。一人領唱,衆人合唱,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不時模擬鳥叫蟬鳴、江河奔流、山谷迴響的聲音,把聽衆帶入到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中。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漢族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侗歌無法用曲譜、文字記錄下來,故而口口相傳,一傳就是千百年。侗歌裏蘊藏了侗族千年的文化韻律,收納了侗族千年的真摯情誼,一切喜悅、悲傷、愛慕與思念都在其中流轉,千百年來不曾中斷。侗歌是侗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深深烙在了侗族人民的生命裏。

潘銀花看着鼓樓前的侗族姑娘與小夥子們熱情洋溢地演繹着侗族大歌,欣慰而驕傲。

潘銀花是侗族大歌的傳承人,或許該叫潘刷銀花,按照侗族的習俗,當奶奶了就該在名字裏加一個“刷”。

正在表演的人羣裏有銀花奶奶的家人與徒弟。她教過很多人唱侗族大歌,最小隻有三四歲的。後來村裏開設了小黃侗族大歌傳習基地,銀花奶奶對教徒弟這事兒越發上心。侗族沒有文字能記錄大歌,所以徒弟們得看着銀花奶奶的脣形,一句一句地去學,“認真地教一首歌,得教上兩天”。銀花奶奶還將侗族大歌唱出了貴州省,曾外出各地作過不少表演。

銀花奶奶從小就很愛唱歌,鼓樓前、小河邊,她就暗自記住,自己默默學習。銀花奶奶在唱歌一事兒上十分有天賦,一首歌聽個兩三次,她就能大致唱出來。

侗族寨子裏處處是歌聲。據說,不會唱歌的小夥兒很難贏得姑娘芳心。鼓樓前在表演的《行歌坐月》就是講述了一個小夥子因爲不會唱歌而孤身一人,身邊都是成雙成對,只餘他一人顧影自憐。

而侗族大歌州級創承人吳榮德就是用歌聲打動了美麗的姑娘,終成眷屬。

小黃侗寨爲什麼大到耄耋老人、小如垂髫小孩都能唱侗歌?“因爲會唱歌,纔會有人與你相處。”吳榮德就是用歌聲打動了姑娘的芳心。回憶往昔,吳榮德臉上浮出些許羞澀。吳榮德曾堅持不懈地湊到心儀的姑娘面前,以歌傳情,整整三年。侗族男女在一起必然少不了唱歌。侗族小夥兒用歌聲追求姑娘,“至少也得要個三年五年”。

吳榮德曾在1994年離開小黃,四處演出,表演侗族大歌,直到1999年回到小黃。慢慢地,小黃侗寨名聲傳出去了,吳榮德發現在寨子裏開個小餐館也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後來,小黃開設了民歌隊,還創辦了傳習基地,吳榮德就專職帶領起了小黃表演隊。目前,小黃表演隊已經有五十多人了。

時光流逝,村寨發展。憑藉着“侗歌之鄉”,依靠着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小黃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裏。歌隊盡心表演,政府大力宣傳,除了一部分人守在寨子裏,爲旅遊參觀的人們表演侗族特色,還有一部分輾轉在祖國各地,極力傳播着侗族大歌,傳承着這筆驚豔着歲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悉,目前小黃村有不同年齡段的民間歌隊50多支,隊員1000多人,分爲姑娘隊、羅漢(男青年)隊、娃娃隊和老年隊。小黃村民在上海、長沙、貴陽、桂林、張家界、凱里等大中城市和著名旅遊景點從事侗族大歌演唱表演的有540多人,每人月均收入3000元,全村僅靠此項今年創收約2000萬元,人均收入426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