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一羣海歸學霸辭職做起全國首家漁業公益機構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8W

一羣海歸學霸,想好好關心海里的魚

有人拒絕保送清華,有人辭去大企業工作,他們做起全國第一家漁業公益機構

在第二屆中國海洋公益論壇上,他們把浙江的漁業保護經驗搬上討論的圓桌

本報記者 史春波

一羣海歸學霸辭職做起全國首家漁業公益機構

韓寒(右二)和她的漁業環保公益機構成員。

9月17日,擁有美國雙學位的江西女孩劉黎君獨自走進了溫嶺鬆門鎮,尋訪關於魚的故事。

這天,剛好是浙江省史上最長的一個休漁期結束。

在當地最大的漁村石板殿村,正在進行一場“生態捕撈村”的試點。當地利用金融的槓桿,增加漁民的積極性的做法,讓她覺得新鮮。

劉黎君是中國第一家關注漁業資源的公益機構——“智漁”的成員。有和她一樣的十幾個年輕人,他們正在爲改變中國海洋的未來做出嘗試。

而在浙江,這個沿海省份正在進行的前所未有的漁場修復計劃,引起了這羣年輕人的極大興趣。

上月底,他們參與發起了第二屆中國海洋公益論壇,把“浙江經驗”搬上了討論的圓桌——政府的雄心,能解開東海漁業資源的困局嗎?

劉黎君也是爲尋找這個答案而來。

“我們想做催化劑,催化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系統性變革”,這家海洋公益機構負責人韓寒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告訴世界真實的中國漁業

四個月前,劉黎君剛從美國讀書歸來,取得了環境學的兩個碩士學位。

一家研究機構邀請她去做關於“猴子”的保護研究課題,但被她謝絕了。“我對’猴子’沒興趣,我喜歡研究魚”,她這樣笑着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而一名從事水產品研究的海歸小夥也剛剛辭掉了大企業的工作,從四川趕到了海口,成爲最新的一員。

他們一起加入了“智漁”,這是全國第一個關注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機構,它的負責人韓寒同樣是一名80後的年輕女海歸。

目前,這個團隊一共有十幾個人,他們大多從名校畢業,有的學捕撈,有的學水產養殖,不少有留學經歷。

感召他們的是相同的夢想,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漁業,併爲此做出自己的嘗試。

劉黎君的感受最深。她在國外讀書,發現世界對中國的漁業現狀瞭解極少。

“而且很多是片面的”,她說,比如,你在國外搜索中國的遠洋漁業,出來的都是負面信息,“說中國的漁業對環境破壞很大,卻沒有說我們所做的努力。”“不全面也不客觀。”

她的一名老師告訴她,可以去試試。

中國的漁業,關係到經濟,資源,環境等等,應該很有意思,也能做點事情。

劉黎君就找到了“智漁”。“我們想經過努力,使得中國漁業保護越來越理性化、科學化。”

中國的漁業,是個冷門而龐大的話題。他們找了個小切口:水產品的安全。

二三十年間,中國的漁業資源迅速衰竭,同時卻成全球水產養殖第一大國。

新的問題來了,如何保證水產品的安全。

韓寒和她的小夥伴們聯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上海海洋大學等權威機構,開始建立一箇中國自己的水產品評價體系數據庫。

“以後消費者去超市買水產品,看下我們的評分,就能知道這條魚的前世今生了。另外,對於漁民來說,只有遵循可持續捕撈,才能得到我們的高分。”韓寒說。

女學霸的環保理想

劉黎君特別佩服他們的“韓姐”。

兩年前,韓寒發起成立了“智漁”。在國內,漁業,是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她爲什麼會選擇它?

韓寒從小生活在海南,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作家,但韓寒沒有走上從文的道路。

她是一名“學霸”,在高考前,她就被保送到清華大學讀國際會計專業,但她回絕了,參加了高考,然後選擇了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

1997年夏天,她如願被南京大學錄取,成爲一名環境化學方向的本科生。

大學期間,韓寒去內蒙古恩格貝沙漠當志願者,參與當地沙漠環境改造,在改良過的沙地上種西瓜蔬菜。在太陽暴曬的兩個星期裏沒有水洗澡,也讓她初次體驗了環保理想與骨感現實的距離。

2001年,韓寒赴美留學,繼續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學習,回國後她先是在海南省工作,偶遇國際NGO組織——可持續漁業夥伴組織(SFP)在海口調研,爲他們做翻譯的機會中,韓寒嗅到了漁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聯。

這是她第一次深入瞭解漁業可持續發展,她看到了這個領域的機遇,同時也是責任。

2015年,韓寒創辦一個“智漁”的公益組織。在有“海洋之子”之譽的蘇紀蘭院士支持下,韓寒成功發起了全國首屆海洋公益論壇。

韓寒介紹,“智漁”希望扮演一個催化劑的角色,來催化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某些變革。

這類變革包括政策管理、經濟發展模式、技術等方面的變化,讓資源更優化配置,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人人有安心可口且營養的水產品吃,同時漁業賴以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得到保障。

她堅信智漁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在溫和地推動人們用更科學的方法去管理和利用漁業資源。

“我們希望智漁能啓發公益圈之外的個人和機構,能帶動更多的力量去思考我們跟自然的相處模式應該是怎樣的。”韓寒這樣說。

充滿期待的浙江之行

9月,劉黎君就是懷揣着和韓寒同樣的理想,來到了浙江,尋找答案。

浙江的漁場修復,讓她感到驚訝和好奇:“很難想象,政府會有這樣的力度去保護漁業資源。”

除了感嘆政府的雄心,勇氣和力度。他們也疑惑,爲什麼會發生在浙江?而其他沿海地區爲什麼沒有這麼做?

此行,劉黎君還開始着另一個探索——除了政府的雄心和努力,民間公益組織如何發揮作用?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她將長期在漁村調研。

“要是我是男的該多好啊,可以和漁民們一起出海,瞭解最一線的信息”,她這樣笑着說。

在出發前,黎君看到了一個新聞,臨海的一名海洋漁業基層執法者突發腦溢血,去世了。

“看了報道,看哭了”,她思考,政府部門應該如何可持續的執法?也就是讓更多的人蔘與。比如漁民自己,比如公益組織。

對於這個問題,參加本次全國海洋公益論壇的兩位專家也有不同的意見,併發生了一場小小的爭論。

中國海警局東海分局執法組副組長俞國平認爲,目前漁民還沒有那樣的覺悟和素質,應該以加大執法力度爲主。而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周永東則認爲,這麼多船,執法人少,應該主要靠漁民自治。

劉黎君看到了機會,這個時候,公益組織就應該起到催化的作用。

剛來浙江,她就趕到了溫嶺的鬆門鎮,她聽說,一家叫做泰隆的商業銀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特別的“綠色金融”服務。

年輕的行長顏海永告訴她,他們聯合當地的公益組織,投入信貸金1.2億元,支持海洋漁業的生態環保建設,並設立了生態捕撈村的試點,只要漁民漁具符合國家標準,嚴格按照國家各項要求作業,船老大可以享受到貸款優惠。“通過綠色授信,引導漁民投身海洋環保產業,實現產業升級。”

劉黎君說,這樣的創新,很值得推廣。

對於這次浙江之行,她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二三十年間,中國的漁業資源迅速衰竭,同時卻成全球水產養殖第一大國。新的問題來了,如何保證水產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