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做"手有餘香"的陌生人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11W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年少時讀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愛“人鳥聲俱絕”的遺世獨立與灑脫。近日重讀此文,體會到“焉得更有此人”的驚喜、“拉餘同飲”的熱情,方纔知曉:真正讓人着迷的不是孤獨的雪景,而是在孤獨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做"手有餘香"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對陌生人的態度、與陌生人的距離,很大程度上界定着個體與世界的關係。縱觀中國傳統文化,既有“與人爲善”的處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禮尚往來,還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意相通……凡此種種,都是與陌生人交往的準則,蘊藏着中國文化對和諧人際關係、樂觀生活態度的價值追求。

但在現實中,陌生人之間並不總能奏響和諧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誠信缺失、社會兇險、世態炎涼,篤信“不要隨便與陌生人講話”,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對於來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懷疑、拒絕的態度,不敢輕易接納,更不必說冒着被欺騙、惹麻煩的風險去主動溫暖他人。無論是“做鄰居三年卻互不相識”的尷尬,還是“老人摔倒卻無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現代人之間愈加疏遠的現狀。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態傳遞擴散,就可能塑造出一個飽含疏離感的社會。

毋庸諱言,現代人的疏離感,部分源自被一些無良者欺騙、訛詐的經歷與聽聞,以致人們面對陌生人時,首先選擇警惕與懷疑而不是選擇信任。但從更寬泛的視野看,這種疏離感還有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有學者曾用“技術隔離”來描述這一現狀,比如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線上距離”,卻也壓縮了人們的“線下交集”;技術進步不斷加深着社會專業化程度,反過來也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不信任的高牆。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的形態和結構也快速變遷。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相對靜止的結構到快速流動的社會,某種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是現代化、城鎮化的副產品。因此,既不必過度反思人心,也無需刻意放大人與人之“遠”。最重要的,當是透過社會運行的表象,去直面現實問題。

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出現之後,制度層面的建構當然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有力基石。事實上制度層面也已經多有建構,比如《民法總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爲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樣的鼓勵無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顧慮。懲惡揚善、激濁揚清,公正的法律能夠激發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與隔閡,也離不開以信任爲基礎的“交往文化”涵養。在社會環境日趨複雜的今天,不能苛求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備之心,但在“評估風險”“理性選擇”之外,也該聽聽內心的聲音,做一份“舉手之勞”的善行。哪怕只是爲他人遞上一把傘、扶一下彈簧門、等一下電梯,也可能照亮一個心靈,爲社會增添一份暖意。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是日常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還是關鍵時刻的一聲提醒、一次幫扶,堅定地對陌生人施以援手,一個人必會在心中體悟到助人爲樂的深刻含義。對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會也將多一瓣心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