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打造宜居之城|產業升級轉型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57W

【守望相助七十載 壯美亮麗內蒙古

產業升級轉型 打造宜居之城

包頭,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城市。70年前,包頭還是黃河邊上一個依靠皮毛生意往來的水旱碼頭。70年彈指一揮間,包頭創造了“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的奇蹟,成爲內蒙古工業的領頭羊。

包頭曾是內蒙古工業的“長子”。1955年,包頭市被列爲國家重點規劃的8個城市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內蒙古的5個全部在包頭市,奠定了以鋼、煤和機械製造爲主的工業城市格局。高速增長30多年後,包頭與全國一樣,面臨着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與挑戰。

包頭的歷史始於“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包頭人從不缺改革的勇氣和動力。如今,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老工業城市包頭吹響了改革的號角。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打造宜居城市,包頭再一次走在了內蒙古的前列。

轉型發展 鋼城多業並舉

包鋼是有着輝煌歷史的內蒙古工業龍頭企業,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在“去產能”“調結構”的形勢中,包鋼正經歷着脫胎換骨的改革。2016年8月31日,包鋼鍊鐵廠2號高爐開始拆除,這是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全國鋼鐵行業拆除的容積最大的高爐。在包鋼的努力下,包頭累計淘汰過剩鍊鐵產能193萬噸,佔全區目標任務的66.3%。

去產能後,包頭把發展的主攻方向聚焦在稀土資源開發和稀土鋼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生產上,實現以稀土爲重心的轉型升級。依託白雲鄂博這一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包頭形成了稀土選礦、冶煉、功能材料、深加工應用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成爲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基地。稀土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高科技領域,爲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國探月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重要元器件,引領着中國乃至世界的稀土行業。

包頭不僅是鋼鐵、稀土重鎮,也是我國軍事工業的重要基地。不久前的朱日和沙場點兵,其中的主戰坦克、裝甲戰車等先進軍事裝備就產自包頭。依託軍工企業,包頭走上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新路徑。一機集團軍民融合業務今年累計簽訂合同1.58億元,以高防護特種車、履帶式特種消防裝備及配套產品等爲代表的產品銷售前景穩定;北方重型汽車公司年連續四年成功入圍“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榜單,其生產的礦用車出口國外,銷量位居世界前列。

綠色發展 重拾“鹿城”之美

“包頭”一詞來源於蒙古語“包克圖”,意爲“有鹿的地方”。過去的包頭是重工業主導的“鋼城”,如今包頭改變發展思路,重拾“鹿城”之美,還城市一片綠水青山。

“前不見碧水,後不見藍天”,包頭過去工業污染嚴重。針對污水和廢氣排放,包頭重拳出擊,加強了監測和治理,建成污水排放和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及預報預警系統。作爲包頭市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包鋼集團進行了燃煤鍋爐改造、煙氣淨化、鍋爐脫硝、廢水處理、餘熱利用及其配套項目建設,提高了工業固體廢物和工業污水循環利用水平。在鐵腕治污下,包頭2016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69天,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90%,被評爲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和國家首批低碳綠色轉型試點城市。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鹿城”離不開綠色。近年來,包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大青山綠化、六大區域綠化、圍封禁牧、溼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達到16.9%,草原植被蓋度達到32%。同時,包頭加大了白雲鄂博鐵礦廢棄採坑恢復治理力度,建成47萬平方米礦山公園,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在城市的綠化上,包頭的理念是“半城樓房半城綠”,如今已是“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市民無論居住在哪裏,5分鐘便可走進公園綠地運動休閒。

產城融合 打造宜居城市

“呦呦鹿鳴”是爲了“我有嘉賓”,產業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始終要以人爲本。包頭從未停止過打造宜居城市的努力,人的關懷已經融入了這座城市規劃建設的靈魂。

在包頭,北樑曾是貧困和落後的代名詞。北樑棚戶區是內蒙古乃至全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城市棚戶區,90%以上的房屋都是危舊房屋,市政基礎設施嚴重匱乏,居住條件惡劣,時常出現“牀頭屋漏無干處”的情景。2013年,包頭開啓了北樑棚戶區搬遷改造的浩大工程。歷經三年時間,包頭全面完成北樑棚戶區13萬平方公里、4.7萬戶、400多萬平方米房屋的徵拆和回遷任務,搬遷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自此,北樑棚戶區從“憂居”,變“宜居”,棚戶區居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同時,一個產城融合、生態宜居併兼具文化底蘊和古城風貌的騰空區正在加緊建設,讓棚改羣衆不僅“安居”,還能“樂業”。

《草原晨曲》中這樣唱道:“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這裏從此不荒涼,鋼城閃光芒。”70年如同黃河之水,奔流向東,“鋼城”在多年砥礪之下,華麗轉身,更放異彩。包頭這匹背生雙翼的天馬,踏着改革的時代步伐,飛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 高平 本報見習記者 安勝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