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臨終關懷病房內|北京首設15家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23W

北京首設15家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臨終關懷病房內

西城區德勝社區臨終關懷病房門前。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樣本1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特點:全市唯一一家社區設臨終關懷病房機構

6年前,本市首次在社區試點居家一醫院模式的臨終關懷服務。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4層,一個名爲“生命關懷病房”的溫馨病區被改造爲最後的港灣。六年來,本着讓更多癌症患者能夠在家門口的社區平靜、溫暖地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的理念,這裏的醫護人員默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患者,他們說“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長度同等重要。”今年3月,市衛計委已遴選確定北京市隆福醫院等15家醫療機構成爲首批北京市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北京首設15家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臨終關懷病房內 第2張

護士在爲癌症晚期患者清理褥瘡。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每個病室播放舒緩音樂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琤琤告訴記者,2009年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與西城區老衛協、西城區醫學會的一次聯合入戶調查中發現,社區居家患者有很多是癌症晚期患者,他們因失去治療價值只能躺在家中的牀上等死,大量腹水、皮膚破潰、惡液質、無法進食、嚴重貧血……生存條件令人堪憂,而當時社區內根本沒有相應的醫療機構給予幫助。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此進行了五年的探索研究,2011年5月經區衛生局批准,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臨終關懷科”,正式將緩和醫療服務直接納入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中。截至目前,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是全市唯一的一家在社區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的機構。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王凌雲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這裏的人手足夠,22張牀位,配了10個護士,6個醫生,護士的流動性並不大。相比民營機構的那些類似臨終關懷機構來說,社區既開展居家也設有病房,還有遠程會診支持。居家照顧方面,醫護人員會定期上門入戶,進行生活指導、控制疼痛、指導用藥、心理疏導等服務。

生命關懷病房護士長劉曉惠介紹,目前,病房配備了沐浴室,爲患者提供平板電腦,開通了無線網絡,病室安裝了音樂播放系統,病房環境溫馨、整潔舒適、貼近家庭化。每個病室可以播放舒緩音樂,幫助患者放鬆心情,緩解心理壓力。

沒一個病人是被“嚇死”的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副主任金琳告訴記者,他們接收的患者主要以癌症晚期的腫瘤病人爲主,此外還有高齡腦衰、慢病終末期患者。病人需要有明確的診斷證明,並且家屬要自願放棄有創的介入治療手段。他們中有一些是家屬直接找上門的,還有一部分是大醫院轉過來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由於德勝社區醫聯體對接北大醫院、人民醫院,因此這些周圍醫院相關科室的專家,也會主動推薦有需要的病人過來,他們都致力於讓病人在臨終階段過得舒適。住院時間長短會根據患者病情而定,病情需要可以住到去世。如果病人經過一段治療病情恢復平穩,還沒有到最終的臨終階段,德勝社區的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回到家裏,由居家醫護持續管理。臨終關懷護理包括了人文關懷、哀傷輔導、靈性交流、心理干預等。

金琳說,緩和醫療涉及“身心社靈”四個部分。以“談心”爲主,他們會先跟家屬談,通常他們會引導式地直接發問。如果德勝社區生命關懷病房的醫生的預判與家屬認知一致,就會告知接下來會爲病人做些什麼。比如會盡力幫助病人解決軀體痛苦的問題,包括止痛、解決吃不下飯、睡不了覺、大便困難、褥瘡、皮膚破潰等問題。然後還會與家屬協商,要不要把病情嘗試一點點地滲透告知患者本人。“但是家屬的這一關其實很難過。”金琳說,有些家屬就是死活都不允許告訴病人真實病情,總怕親人承受不了被“嚇死”。“其實我們這些年接觸過這麼多病人,沒有一例是被‘嚇死’的。”金琳說。

病例

志願者陪老人“活滿每一天”

曾經有一個前列腺癌骨轉移的70多歲的老年患者,來的時候,已經截癱並被大醫院診斷只有半年生命時間。可是他住進來以後,護士給他解決軀體疼痛的問題,舒服了以後,老爺子就是因爲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一直堅持要求下地走路,但其實由於腫瘤的骨轉移他已經不可能再下地了。如果不告訴他實情,這位患者就會對醫護產生誤解,認爲護士沒有盡力幫助他康復。後來經過與家屬協商,決定告訴老爺子實情。

接下來,護士更加密切觀察着老人的反應,陪着老人,準備着隨時心理干預的介入。三天時間,老人從一聲不吭、滴水不進到第三天逐漸想通了,對護士說:“我懂了,我不會再要求站起來了,我配合你們。”

在隨後的日子裏,大學生志願者輪流陪着老人,跟醫護人員一起在老人生日時辦生日會,表演節目,陪着他下棋、讀書,爲老人剪指甲,講笑話逗他開心。其間,照顧老人的大學生志願者入伍當兵了,這個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志願者小夥子就像老人的孫子一樣,每兩週從部隊給老人寄一封親筆信。每一次來信,信紙都被折得皺巴巴的,原來小夥子是利用站崗的間隙偷着給老人寫信,聽護士念信是老人最開心也最期盼的時刻。

就這樣最終老人又活了三年,除了病房裝修的短暫時間外,老人一直住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坦然地“活滿每一天”,最終走得很平靜很安祥。“這就是‘生死兩相安’,這樣的例子在我們這裏有很多。”金琳說,“對病人來說,有志願者的陪伴是一種安慰。而對年輕的志願者來說,這種生命的教育也是一種心靈的洗滌。”

“哀傷輔導”幫家屬走出陰霾

有些病人去世後,家屬一直走不出失去親人的悲痛,金琳和她的同事們還要在一年之內對家屬進行必要的“哀傷輔導”。

病房建立初期,有一位47歲的女患者,肺癌晚期,曾經是一段時間內金琳他們接診的最年輕的臨終病人。金琳她們接她來住院,服用止痛藥一週就解決了患者疼痛的問題。隨後,護士又細心地挖掘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原來這位患者是一位全職太太,她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孩子身上。當年她的兒子正好要參加高考,因此,她所有的精神支柱就是想看着兒子考上大學,於是,護士們就“利用”這一點鼓勵她。可是,就在孩子“一模”前一晚,因病情過重,這位女患者還是去世了。孩子的高考多少也受到了影響,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學校。

患者去世後,她的丈夫卻一直走不出來,把工作也辭了,家裏一直保持着愛人去世時的樣子。這樣的狀態直接導致孩子每天回家都看到那樣的場景,彷彿媽媽還癱坐在牀上很疼的樣子,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情緒和學習。“我們的哀傷輔導的支撐點,就是鼓勵父親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去改變現狀。”金琳告訴記者,最終經過多次勸導,這位父親終於重新振作並決定陪着兒子復讀一年,最終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這位父親也找了一份新的工作,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北京晨報記者 徐晶晶

首批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區名 試點單位名稱

東城區 北京市隆福醫院

西城區 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

朝陽區 北京市朝陽區孫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海淀區 北京市海淀醫院

北京老年醫院

豐臺區 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

房山區 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

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衛生院

通州區 北京市通州區老年病醫院

大興區 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醫院

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中心衛生院

昌平區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