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影視 > 電視熱點資訊

王珮瑜京韻繞樑《中華好故事》傳統文化之音回

欄目: 電視熱點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2.81W

如果把中華傳統文化比作聲音,那它一定存於山谷,不斷迴響,總有人承其聲音再歌再傳,至此不絕。當快速發展的今天所誕生的新文化都被“快消”二字烙印,就如一人在山川之上呼喊,一呼即絕,不僅無迴響可言,還會在喧囂的洪流中被迅速淹沒,造成大衆文化精神的匱乏和缺失,此時人們會想起山谷裏迴響的聲音。

浙江衛視新一期的《中華好故事》通過王珮瑜、李林講述的京劇,音樂人劉卓講述的傳統民樂以及中醫學博士楊輝講述的中醫養生之道,向觀衆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聲響不絕的生命力;帶領觀衆再次聆聽那傳承千萬遍、千百年的“文化之音”。

當傳統文化被賦予現代元素,再次流行前景可期

傳統文化不會自己迴歸,而是人的堅守與努力讓文化保存和傳承,然後將文化拖起揹負在肩,走到人羣中去,呼喚那些忽視的、不解的、不懂的人們看到瑰寶的光芒,聽懂傳統文化的傾訴方式。

首先,欣賞能力的缺失成爲傳統文化傳播的第一難點,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老師清晰的認知到這一難點,她所講述的“京劇的當代思考”主題,清晰的認識到傳統文化要符合時代傳播的重要性,並自信的將京劇受衆分爲兩類:喜歡京劇的人和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由此不僅能看到她作爲京劇傳承人的文化自信,也能看出她傳播京劇的重點所在,正是讓大衆“知道自己喜歡京劇”。如何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答案就是要去了解。王珮瑜將京劇專業術語賦予了現代化的元素,用符合當代語境的闡釋引起大衆的興趣。

王珮瑜老師強調在復興京劇的過程中要“返本開新”,在不斷挖掘、傳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前提下開創新的內容,例如對京劇行話“三級韻”的解釋,不用更多的術語闡釋,而是用一個“好”字的三個音直接輸出到受衆的腦海,亦或是對京劇角色各種情緒的分辨,王珮瑜把臉譜化的情緒作成表情包,讓大衆接受的信息更爲直觀,在迴歸到京劇文化的山谷中不必經歷峯迴路轉的考驗。當然復興京劇並非一日之功,王珮瑜老師還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傳承人需要學會等待,也值得等待。

京劇在古代屬於一種流行的文化,但那時的語境是大衆化的,而在當代複雜的語境下要將傳統文化再流行,那就必然需要有現代化的外殼,如果脫離了大衆的語言環境,就會讓傳統文化有距離感,這種隔離需要傳承人以智慧和堅持來消除,所以當王珮瑜老師說她所致力的正是實現京劇藝術當代化時,我們應該以京劇有這樣符合時代的傳承人感到驕傲。

爲觀衆賦能,才能讓傳統文化迴歸

一個傳統文化傳承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止是因爲它的華衣、華貌,更因爲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個縮影裏聚集了傳承人的豐富精神。以戲迷講述人李林所講述的京劇爲例,京劇這個傳統文化是經過昇華的,在帶給人們享受和填充人們精神家園的同時,甚至一度成爲國民的精神脊樑,這個“脊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給予國民的精神支柱。

從梅蘭芳先生“蓄鬚明志”八年的堅守,到程硯秋先生卸娤農耕八年的堅持,我們在臺上看到他們的匠人精神的同時,也能夠在臺下景仰他們的民族精神。這些關於民族大義的故事隨時間推移,離我們越來越遠,所以這個被前人高尚氣節所感染的京劇文化難以共鳴,《中華好故事》爲大衆找到了與傳統文化共鳴的突破口,從故事中去了解過去的聲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須是要知道高山的模樣,纔能有景仰的情感,《中華好故事》以故事爲出發點爲觀衆展現了高山的形象與內在精神,所以你能夠看到觀衆被賦予了這種景仰的情感,還有被賦予的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能力。

將聲音賦予夢想,讓傳統文化迴響不絕

本期節目,《夢想的聲音》音樂總監劉卓也來到了《中華好故事》的現場,講述他與音樂的故事。爲觀衆展現了數個民族樂器的演奏形式,帶領觀衆享受了一回“大漠孤煙直”的現場體驗,中國傳統民樂的魅力讓人忘卻時空,激發聽衆想象。幽默的劉卓並沒有講述很多的故事,他的故事都在音樂中傾述,這種消除距離感的文化傳承人越來越多,正如前人的刻苦精練將一門傳統文化刻入人心,現代的傳承人也在堅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並將其復刻人心。

古箏的聲音在中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彈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所以我們的文化自信並不是沒有根基,豐富的文化內容與悠久的歷史一直爲國人所稱道,但時間的長度也一定程度造成了隔閡的厚度。這種厚度需要我們不斷的挖掘,有這麼一羣堅持着的傳承人引導、激勵着大衆對傳統文化尋根。傳統文化的聲音在山谷久久徘徊就是因爲有這麼一羣人,《中華好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這羣人和他們的故事,也賦予我們傳遞文化聲音的能量,讓我們在“文化之音”中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王珮瑜京韻繞樑《中華好故事》傳統文化之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