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2.22W

一個貧困縣的駐村幫扶幹部說,以前貧困農戶抱怨政府幫扶少,可實施精準扶貧後,產業扶持資金、政府貼息貸款等資金扶持政策都有了,部分貧困戶還是不願發展養殖。幹部入戶動員,農戶反問“豬生病了怎麼辦?要是死了你賠嗎?”問得幹部啞口無言。

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

這則新聞只是個案,但它反映了扶貧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如何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而且,隨着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脫貧攻堅開始進入“深水區”,部分貧困戶精神貧困問題更加凸顯,很多貧困地區和很多貧困人口,脫貧主動性、主體性不強,成爲脫貧攻堅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

貧困羣衆主動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較嚴重,在一些貧困地區客觀存在。貧困地區的貧困羣衆之所以生活窘迫,既有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致富技能較少等客觀原因,也有主動性不強、進取精神不足等主觀原因。對於貧困羣衆精神貧困問題,要少一些抱怨,少一些責怪和批評。因爲精神貧困的形成,和物質的貧困互爲因果,有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與其抱怨、責怪,不如伸出雙手給予幫扶。對於貧困羣衆精神貧困的問題,不能簡單把責任推給貧困羣衆,要從政策措施上求變化,從幹部身上想辦法。扶貧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扶貧觀”,摒棄“速效”思想,要改變僅僅給錢給物的做法,紮紮實實蹲在貧困村,從改變貧困羣衆的精神貧困做起。對於貧困羣衆精神貧困的問題,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性,找準病根對症下藥,通過多種措施手段,逐步改變他們的思想,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扶貧必扶智”,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要改善貧困地區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水平。貧困地區往往是社會文化封閉、教育落後的地區,文化教育的落後又造成這些地區發展滯後,如此,便形成了物質貧困和知識匱乏的惡性循環怪圈。教育是拔除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最長久、最根本的動力在教育。例如,國家教育經費要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傾斜,要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要加大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爲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定向培養留得下、穩得住的教師;要合理佈局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辦法有很多,關鍵在落實,要讓每一條政策措施都切實惠及到貧困羣衆身上。

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羣衆的自我發展能力,要從產業入手,把發展貧困地區的經濟作爲重要着力點。在實施產業扶貧中,要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有的貧困地區可以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有的貧困地區可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有的貧困地區可以依託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無論實施哪項產業扶貧,都要充分提高貧困羣衆的參與度,增強他們的獲得感。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羣衆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羣衆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羣衆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