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快語銳言】忠誠的價值意蘊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3.1W

馬正立

【快語銳言】忠誠的價值意蘊

忠者,敬也,“盡己之心”謂忠;誠者,信也,“真實無妄”謂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誠是君子行立於天地自然之間的根本。一個言行忠誠的人,即使到了荒蠻偏遠的地方,也行得通,“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反之,一個缺乏忠誠的人,則猶如沒有車轅的馬車,寸步難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

忠誠就是復歸本性不忘初心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包容萬物,氣宇廣大,化生萬物,賦予萬物自然之理。萬物因各得其本性,以此順天地自然的德性。所謂天地自然之德,就是大自然的精神,大自然滋養萬物但無私無慾,“生而不有,爲而不持,長而不宰”。“忠誠”是天地自然賦予人的本性,猶如上天的德性一樣“盡己之心,信實無妄”。人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性順乎天地自然的德和道,人的本性對天地自然的德和道是始終明白的,這種明白從未停息過。但是,由於氣稟各異所拘束或由於人世物慾所矇蔽,則有時而昏,常常迷失本性,猶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那句名言一語中的,“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爲什麼而出發”。故人須循着自身的發展,逐漸去“明明德”,以恢復到其本性明白的最初狀態。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復歸本性需要秉承忠誠之心,以復其初,“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人一生的成長就是不斷“復歸其初”而“明心見性”,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過程。反過來,人自身的本性一旦發揮出來,就能充分發揮其他人的本性,進而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以此幫助天地自然培育生命,人就可以與天地二者並列爲三,“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忠誠就是恪守中正之道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字有一個解釋“盡中心也”,即“中庸”和“中和”的意思。中正之道就是指“中庸”或“中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說:“不偏不倚謂中,不易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完整意思是堅定不移地恪守天下正道,這也是忠的涵義。“中庸”被孔子推崇爲一種至高無上的品德,“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做到“中庸”需要不斷地自我修養,保證自己總是恪守正道,“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像顏回一樣,即便在最簡陋的環境裏也能把堅守中正之道作爲一種樂趣。修道守仁,不爲稱名於外,即使是一輩子默默無聞也不後悔,“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中和”則是天下的根本和達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也皆中節,謂之和”。“忠”的要求就是“中節”,這個“中節”的地方不是中間的地方,而是最恰當地順應自然規律的地方。一旦達到了“中和”的狀態,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誠,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既可以完善自己,也可以完善物,通過誠來成就自己就是“仁”,通過誠來成就物,就是“智”。仁和智從內外兩個角度都合於德,因此“君子誠之爲貴”。在儒學看來,要做到“誠”,可以通過人的天性,也可以通過社會教化和自我教化,真誠之後就會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會真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既然可以成己和成物,那“誠”的力量是如何使得自身和外界發生變化的呢?一個人如果做到“誠”那麼就會外化於形,逐漸引起自己和外界的轉變,有了轉變之後就能化育自己和外界,做到至誠就能化育萬物,“誠則形,形則著,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爲能化”。

“誠”和“忠”是一致的,誠和忠兩者體用一元。“誠”必須用於去感悟“忠”,始終保持在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上,參同天地自然精神,“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至誠無息,無止無盡,沒有止盡則就長久。“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只要做到“誠”就會自然而然地從容於中正之道。“誠”和“忠”在這裏徹底統一起來了。

忠誠就是誠意正心知行合一

《大學》提出了以修身爲本的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以及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誠意和正心兩個條目就是忠誠的意思。

所謂誠意,就是不自欺。哪怕是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自欺和欺人,做到內外一致,一以貫之,這叫慎獨。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始終保持謹慎的,猶如十目所視;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猶如十手所指。不管是有人或沒有人的地方,非禮勿看,非禮勿聽,“故君子戒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慎獨的功夫,就是誠於中,形於外,做到表裏如一。

所謂正心,就是祛除心中的“雜念”。這些雜念包括憤怒、恐懼、喜樂、憂患,它們會擾亂人們的心性,“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另外這些雜念還容易讓人心不在焉,迷濛人們的眼睛,堵塞人們的耳朵,影響人的味覺,讓人無法全心全意投入。

誠意正心最大的阻礙是人自身的私心雜念,因此要“去得人慾,便識天理”,這個天理即良知,良知是辨善惡之心和知是非之心,衆人皆有,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有。而這個“人慾”是指變成了執着成迷的私心雜念。正是私心雜念,阻隔了人本身和天地自然之間的連接,好比一根管道里被堵塞了許多污泥,只有清除了這些污泥,人心這根管道才能順暢,人的本性才能復歸以合乎天理。心體內若沾留了一點私心雜念,就猶如一滴沙子在眼裏一樣,足以讓人障目。因此,心體內只有讓自然晶瑩的良知和良心自由流暢,毫無阻滯摻雜,才能上接天道,中得人心,下接地氣,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良知與生俱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誠意正心,用行動踐行忠誠。在良知上著功夫,要求體認自己的良知並立即行動,纔會有當下現實意義。

(摘自《學習時報》201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