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取代詩人?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6.99K

袁躍興

“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取代詩人?

據媒體報道:前些天,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來了一場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微軟工程師說,他們2014年開發的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經過三年積累和學習,已經具備了與人對話的能力,它不僅能跟人聊天,還能唱歌、寫評論、主持節目,尤其是,還能寫詩!

新聞介紹說,“微軟小冰”被定位於“少女詩人”,萌妹子“小冰”用了100個小時的時間,“學習”了自1920年代以來近100年間519位中國現代詩人數萬首詩歌作品,經過對幾千首詩10000次的“學習”,學習到了語言的使用和意象的捕捉等能力,而人類如果要把這些詩讀10000遍,則需要大約100年。掌握了寫詩技能後,“小冰”先後使用27個化名在不同平臺發表詩歌作品,直至詩集發佈時還未被識破機器人真身。

5月19日,湛廬文化出版了人工智能小冰創作的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部100%由人工智能創作的詩集。爲了給她的作品申請書號,甚至引發了出版總署高層的討論,這已牽涉到人工智能的寫作倫理問題。

“微軟小冰”寫的詩究竟有沒有藝術的和審美的價值?比如“小冰”的《自然的歌者》一詩:“象(像)老槐樹的影子/自然的歌者或許能忍心的(地)消散/宇宙/萬年的時間/你們躲在園樹/是大自然的機兆/他話中受的是雲梯下的黑/孩子負着遊惰的人們浮去”……儘管詩中用語似乎略顯怪異,但已具有了詩歌思維,詩中的意境和意象乃至風格,都頗有禪意超脫的風味,是不錯的詩。但在《它常把我的海水洗甜》這首詩中,出現了“有燃(悠然)從風雪的街心隨着流漫”這樣的用詞錯誤,這源於漢語言文字的複雜的多義多音的特徵。

對“人工智能寫詩”應該怎樣看?詩人廖偉棠指出,“小冰成功地學會了新詩的糟粕,寫的都是濫調”,對“小冰”提出了高要求,還未“接近了一個有自覺、自由意識的詩人”。

最近,長篇科幻小說新作《國王與抒情詩》出版,描寫了人類對技術、未來、生存的叩問和焦慮,但與書中的叩問和焦慮不同,該書作者對人工智能的創作卻是充滿期待,“如果機器人能夠寫出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小說還要好的小說,那我作爲一個讀者來說我肯定會去買來看。我只是希望如果真的有機器人能寫出比現在人類寫得更好的小說,我自己作爲一個讀者,還能讀得懂”,對於機器人寫的小說,作爲人類的讀者能不能看得懂,卻是一個問題。

“人工智能”能不能寫出文學作品,寫出機器人獨立體系的作品,甚至是比肩人類智慧甚至超越之的文學作品呢?機器的自動寫作,是否構成了對人類智慧尊嚴的挑戰,對人類文學藝術的尊嚴的挑戰?這又涉及到人類精神生活與技術對象、藝術思想和技術思想的關係問題。而且,這一直是科學家、哲學家、美學家所思考的問題,有的認爲,人類可以對機器的寫作加以控制,有的則認爲,人類因爲自己的作品被超越從而失去自我……

閱讀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大家海德格爾的一些著作,我們會發現,海德格爾在完成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之後,主要關心和思索的就是詩歌和技術。海德格爾說,詩歌是不受我們意志支配的,詩人不能強迫自己寫詩,它本是有感而發的,而作爲讀者的我們只能去感受詩歌,讓它撞擊我們的心,引起我們的震顫。對技術,海德格爾思考的是,技術的發展,關係到人類在歷史中的命運,人的技術存在的根基何在,而技術又可能把他帶向哪裏?海德格爾是把詩歌和技術看作是對立的兩面,應該尊重詩歌本身的藝術和思想的特點,不能把技術性思維延伸擴展到詩歌中去,不能把詩歌語言當作是一種能夠被操縱、被控制的技術工具。

對文化而言,技術的發展的確使文化的大衆化成爲可能,也使我們看到科學技術對文學藝術表達方式方法的影響,給文藝的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從而開拓了文藝的新形式、新文藝。但是,還應看到的是,技術能力的迅速提高,已經造成這樣的現實,人性的力量退化,人的精神信仰普遍淪喪,人的精神變得失去了創造力,呈現出萎縮的狀態。技術時代下文學藝術這種精神創造中,世代相傳的文化信仰和理想喪失了,它們被技術程序所取代,文學藝術成爲一種悖論,既豐富又貧乏;既是對個人的讚揚又是對個人的拋棄;既是形式的獲得又是真實的喪失——有時達到對世界的拒絕和作品的自我毀滅的地步。在技術的作用下,文學藝術的性質不但可能會改變,而且,技術可能多少抑制了文學藝術,並使之貧乏起來,甚至文學藝術因此面臨着被一掃而空的危險……

我們讀讀董橋的《星期天不按鈕》,書中寫的就是科技力量對人類文化中詩意、文學衝動、藝術想象這些創造精神的摧毀……而其實,我們對“人工智能”能不能寫出甚至是比肩人類智慧甚至超越之的文學作品,機器的自動寫作是否構成了對人類智慧尊嚴的挑戰,對人類文學藝術尊嚴的挑戰的疑問,反映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的焦慮和文化的焦慮。

現在來看,無論贊成技術或者反對技術都是毫無意義的。究竟“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我們的文學創作,這至今仍是一個在爭論的問題。有人說,詩歌將是人類的最後基地,詩人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爲構成詩人這一獨特生物的,不只是某種智慧,諸如潛意識、挫敗感、非理性想象力、直覺、情感的曖昧、反諷的能力、語言晦澀與準確之間的平衡等等,都是要在真正的人間、經歷命運無常的磨鍊才能得到的……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起了對人類文學尊嚴的挑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文學藝術,該怎樣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