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母嬰 愛美 健康保健 生活 熱點資訊 十二星座
當前位置:瑞麗谷 > 熱點話題 > 百姓民生

內蒙古篇】政策引導社會參與|【治國理政新實踐

欄目: 百姓民生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幾千畝沙柳築成一道綠色屏障,擋住了風沙南進的腳步。今年,高二雲一家僅出售沙柳苗條就收入約7萬元,加上用沙柳養羊、出售平茬枝條、林業補貼,每年沙柳林爲他家貢獻近15萬元的收入。

【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政策引導社會參與

這裏是庫布其沙漠南緣的風口,54歲的高二雲是內蒙古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的治沙大戶,種植沙柳3000畝。

近20年來,政府強力主導引領,企業商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研機構提供科技支撐,衆力齊發,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終於發生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產業發展的夢想。

政府主導政策引領

蒙語庫布其意爲“弓上的弦”,而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鄂爾多斯市北部,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受過度放牧、亂墾濫伐影響,沙進人退,威脅“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

上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市和相關旗區明確“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生態重點工程的主導引領作用,開發推廣各種治沙技術。

深受風沙之害的達拉特旗1998年以來,政府性投入約佔全旗生態投入的70%,企業和村集體、個人投入分別達到近15%。多元化投入加快了治沙進程,庫布其沙漠達拉特段的500多萬畝沙漠、沙地,現已治理125萬畝,實現了治理面積大於沙化面積。

沙漠腹地中的杭錦旗鼓勵企業和個人以承包“五荒”、入股、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生態工程。對成績突出的企業和造林大戶,優先納入工程範圍。僅2009年以來,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建設投入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允許先造林後納入生態重點工程範圍、鼓勵種經濟林、培育林沙產業……政策引導之下,農牧民、企業紛紛包地治沙、投資林沙產業,涌現出王果香、烏日更達賴等一批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和以億利、伊泰、東達等爲代表的龍頭企業。

目前,庫布其沙漠的治理率達到25%,擴展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顯示,僅過去5年間,流動沙丘就減少了49萬畝,中度、極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14萬多畝。

產業投入點沙成“金”

生態建設投入大,沒有產業和效益驅動,難以持久。多年來,一批企業在政策支持下,投資參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發展林沙產業,探索出一條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之路。

甘草既是藥材又能固沙、改良土質。20多年來,億利集團在沙地裏種甘草5萬多畝,還以“公司+農牧戶”的方式建設甘草種植基地,爲旗下的中蒙藥廠提供了優質原料,並出口日、韓、德等國,現已在建設黑枸杞、肉蓯蓉等沙地藥材種植項目。

開發檸條、沙柳等灌木資源,建設萬噸級發酵飼料廠;開發湖泊、沙漠等景觀資源,在沙漠腹地建設七星湖景區。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20多年來,集團投入30多億元,將大片沙漠改造爲綠洲,構築起特色農牧業、旅遊、藥材種植加工等爲一體的產業體系,爲沙漠增綠的同時,實現了企業發展、地方興業。

東達集團從1997年起在達拉特旗承包沙地,現已投資20多億元,治沙30萬畝。庫布其沙漠北緣的風水樑一帶曾是漫漫沙海,無一戶人家,如今成了“生態小鎮”,53平方公里的治理區內草木蔥蘢。

伊泰百萬畝碳匯林工程、源豐生物質熱電項目、天驕沙棘飲料、高原杏仁露等產業項目,響沙灣、銀肯塔拉等沙漠生態旅遊項目……大批企業治沙、開發林沙資源,帶動了庫布其沙區由單純治沙向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並舉轉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態產業體系。

增收惠民綠富同興

杭錦旗巴音烏素嘎查54歲的牧民吉仁門肯,家裏的3100多畝草場沙化嚴重,2009年被列爲禁牧區,一家4口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近幾年,在億利集團提供甘草苗和技術指導下,他已種植甘草1000多畝。

“一畝能產鮮品200來公斤,好的一斤能賣12元。”吉仁門肯說,近幾年,他賣甘草和甘草籽的收入平均每年在5萬元左右,比養羊還划算。

在政府引導和龍頭企業帶動下,庫布其沙區的大批農牧民通過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務工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了脫貧致富。

東達集團董事長趙永亮說,目前東達已發展養殖戶3060戶,每年出欄獺兔500多萬隻;飼料、人造板等加工廠輻射帶動灌木林近300萬畝,惠及上萬戶農牧民;旗下工廠直接吸納1100多人就業。每年,向農牧民發放獺兔、沙柳等收購款近6億元。

高二雲一家依靠種植出售沙柳致富,昔日窮得叮噹響的官井村民都靠着這種沙漠中最頑強的植物改變了生產生活環境,脫掉了貧困帽子,近幾年僅出售沙柳苗條一項收入就有100萬元左右。

當地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庫布其沙漠及周邊治理區範圍內的10多萬農牧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萬元。(記者 李仁虎、任會斌、王靖)